经常头晕可能由颈椎病、耳石症、贫血、低血压、焦虑症等原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针对性处理。
1、颈椎病:
颈椎退行性变或长期不良姿势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典型表现为转头时突发眩晕,可能伴有颈肩酸痛、手麻等症状。可通过颈椎牵引、理疗改善,严重者需手术解除压迫。
2、耳石症:
内耳碳酸钙结晶脱落刺激半规管引发眩晕,特点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出现短暂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可通过耳石复位手法治疗,多数患者1-2次复位即可缓解。
3、贫血:
血红蛋白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常见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同时应排查消化道出血等潜在病因。
4、低血压:
血压低于90/60mmHg时可能出现脑灌注不足,表现为站立时头晕加重、视物模糊,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生理性低血压可通过增加盐分摄入、穿弹力袜改善,病理性低血压需治疗原发病。
5、焦虑症:
长期紧张焦虑可能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非旋转性头晕伴心慌、出汗等症状。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可改善症状,严重者需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起身或快速转头等诱发动作。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血压偏低者可少量多次饮水。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眩晕发作期间应暂停运动。若头晕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警示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脑血管病变等严重疾病。
心肌缺血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包括脑部供血减少。
心肌缺血时心脏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引起血压降低。脑部对血流变化敏感,当血压下降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时,会出现脑灌注不足。这种情况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急症,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心前区疼痛和头晕、视物模糊等脑缺血症状。
慢性心肌缺血患者也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表现,但通常程度较轻。长期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功能逐渐减退,在活动量增加时可能出现心脑同时缺血症状。部分患者存在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时,心肌缺血更易诱发脑供血不足发作。
建议心肌缺血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心率,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等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必要时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改善心肌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