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通过药物镇痛、支具固定、椎体成形术、康复训练、基础疾病管理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通常由骨量流失、外伤、长期激素使用、维生素D缺乏、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1、药物镇痛: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可缓解急性期疼痛,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需注意药物可能引发胃肠道反应,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需同步使用以改善骨密度。
2、支具固定:
定制硬质胸腰支具可限制脊柱活动,减轻椎体压力,佩戴时间通常为8-12周。需每日检查皮肤受压情况,配合体位调整避免压疮。支具移除后需逐步进行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3、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适用于顽固性疼痛患者,通过骨水泥注入稳定骨折椎体。手术创伤小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风险,术后需平卧6小时观察生命体征。该治疗可快速缓解疼痛但需配合抗骨质疏松治疗。
4、康复训练:
急性期后开始渐进式康复,初期以呼吸训练、踝泵运动为主,4周后加入核心肌群等长收缩训练。恢复期采用悬吊训练、瑞士球练习改善脊柱稳定性,避免弯腰扭转动作。训练强度需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个体化调整。
5、基础疾病管理:
控制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停用糖皮质激素等致骨质疏松药物。补充钙剂每日1000-1200毫克,维生素D每日800-1000单位。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女性绝经后建议每2年复查双能X线吸收测定。
日常需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多食用深绿色蔬菜、豆制品等富钙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减少咖啡因摄入。选择太极、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居家环境做好防滑处理,使用坐便器避免蹲姿。建议晴天每日裸露面部及手臂晒太阳15-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冬季可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指导补充剂量。建立防跌倒意识,行走时使用助行器,夜间保持卧室通道照明。
椎基底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与具体病情有关,轻者可表现为短暂头晕,重者可出现脑梗死甚至危及生命。该病多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典型症状包括眩晕、视物模糊、平衡障碍等。
轻度患者可能仅需控制血压血脂并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突然转头、规律作息等。若出现持续眩晕伴呕吐、肢体无力或意识障碍,则提示后循环缺血加重,需紧急就医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部分患者因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或颈椎病变压迫血管,可能需介入手术解除压迫。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低头,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突发症状加重时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