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连续出现三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心率通常超过每分钟100次。室性心动过速可能由心肌缺血、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演变为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1、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是常见诱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持续性室速。这类患者需完善冠脉造影评估血管病变,治疗上除纠正心律失常外,还需通过介入或搭桥手术改善心肌血供。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盐酸普罗帕酮片等。
2、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因心室结构异常易发室速,心脏磁共振可显示心肌纤维化病灶。治疗需针对基础心脏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必要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药物选择可考虑盐酸索他洛尔片、盐酸美西律片等。
3、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会改变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常见于利尿剂使用不当或腹泻患者。静脉补充电解质同时需监测QT间期,避免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严重时可临时使用硫酸镁注射液稳定心肌细胞膜。
4、药物因素某些抗抑郁药、抗生素及抗肿瘤药物可能延长QT间期诱发多形性室速。用药前需评估患者基础QTc值,避免联合使用多种致心律失常药物。发生药物相关性室速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5、遗传因素如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离子通道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这类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发热,部分需预防性植入除颤器。药物治疗可选用盐酸普萘洛尔片减少肾上腺素能刺激。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日常需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建议随身携带疾病说明卡,运动前需经心内科医生评估。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负荷,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出现心悸持续不缓解或伴意识障碍时须立即就医,未经专业评估不得自行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剂量。
室性心动过速可通过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通常由心肌缺血、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普罗帕酮可用于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胺碘酮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利多卡因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心律失常,普罗帕酮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药物不良反应。
2、电复律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需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电复律前应给予镇静药物,能量选择通常从100焦耳开始。电复律后需密切监测心律,预防复发。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药物治疗或进一步评估病因。
3、导管消融导管消融通过射频能量消除导致室性心动过速的异常电活动病灶。该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的患者,特别是有明确病灶的特发性室速。术前需进行详细电生理检查定位病灶,术后需定期随访评估疗效。
4、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对于高危患者如既往心脏骤停、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可考虑植入ICD。ICD能自动检测并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植入后需定期程控检查设备功能,调整参数以适应患者病情变化。
5、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控制基础心脏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时应立即休息并及时就医。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定期心血管专科随访,监测心电图和心脏功能。饮食以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为主,适量补充钾镁等电解质。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严格遵医嘱用药。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病情和用药信息。家属应学习基本急救技能,以备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施救。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