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凸起的软肉团可能由脂肪瘤、皮脂腺囊肿、淋巴结肿大、纤维瘤或副乳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观察随访或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处理。
1、脂肪瘤:
脂肪瘤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触感柔软且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的脂肪瘤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出现疼痛或影响美观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血肿形成。
2、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因毛囊堵塞导致皮脂淤积形成,表面可见黑色开口,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未感染的小囊肿可通过热敷促进吸收,已化脓者需切开引流,反复发作的囊肿建议完整切除囊壁。日常应注意腋窝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止汗剂。
3、淋巴结肿大:
慢性淋巴结炎可能表现为无痛性肿大,多与口腔炎症或上肢感染有关。结核性淋巴结炎常伴有低热盗汗,需进行抗结核治疗。超声检查可明确淋巴结性质,持续增大或质地变硬的淋巴结需活检排除淋巴瘤等恶性病变。
4、纤维瘤:
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质地韧实,边界清晰。直径小于1厘米的纤维瘤可定期观察,快速增大或压迫神经时需手术切除。术后可能出现短暂性感觉异常,多数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
5、副乳:
胚胎期乳腺始基退化不全形成的副乳腺组织,月经期可能出现胀痛。无明显症状的副乳无需治疗,影响外观可选择吸脂或手术切除。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肥胖者需控制体重以减轻局部压迫。
建议每日清洁腋窝后涂抹温和润肤霜,选择无钢圈内衣减少局部摩擦。可进行扩胸运动改善淋巴回流,避免过度刮除腋毛导致毛囊损伤。饮食上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E和亚麻籽油。若肿物突然增大、变硬或出现皮肤破溃,应及时至普外科或乳腺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超声或钼靶检查。夜间睡眠时可垫高上肢促进血液循环,定期自我检查记录肿物大小变化。
腋下温度超过37.3摄氏度通常属于发热。发热可能与感染、炎症反应、代谢异常、免疫性疾病、中暑等因素有关。
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致热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常见于感冒、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需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奥司他韦等。
2、炎症反应非感染性炎症如风湿热、痛风急性发作时,炎症介质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此类发热多伴有关节红肿、疼痛等局部症状,需通过抗炎治疗控制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秋水仙碱等。
3、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导致产热增加,可能出现持续性低热。患者常伴心悸、多汗、体重下降等表现,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儿茶酚胺测定等确诊,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
4、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反复发热,多伴随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进行抗核抗体谱、铁蛋白等免疫学检查,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5、中暑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属于急症范畴。表现为皮肤灼热无汗、意识障碍等,需立即物理降温并补液治疗,严重者需静脉输注冰盐水。
测量腋温前需擦干汗液,将体温计尖端完全夹紧于腋窝中央5分钟。发热期间应多饮水,保持室温适宜,穿着透气衣物。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意识改变、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须及时就医。退热药物使用需遵医嘱,避免过量服用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发热更需密切观察,必要时完善血培养、影像学等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