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与气虚是中医常见的两种证候,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表现及调理方向。血虚以血液不足或功能失调为主,气虚以元气亏虚、脏腑功能减退为主。
一、病因差异血虚多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导致生化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引起。常见于月经过多、产后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气虚则因先天禀赋不足、过度劳累、久病体弱或年老体衰导致元气耗损,多见于长期熬夜、重体力劳动者或术后恢复期人群。
二、核心症状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女性可见月经量少色淡。气虚典型症状为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食欲减退、容易感冒,活动后症状加重,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三、舌脉特征血虚者舌质淡白、舌苔薄少,脉象细弱或芤;气虚者舌淡胖嫩、舌苔白滑,脉象沉弱无力。两者虽均有虚象,但血虚更侧重物质基础不足,气虚侧重功能活动低下。
四、脏腑关联血虚主要与心肝两脏关系密切,心主血、肝藏血功能失调时易出现血虚。气虚则多责之于脾肺两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二者虚损会导致气机升降失常。
五、调理原则血虚需补血养血,常用当归、熟地黄、阿胶等药物配伍,配合铁元素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红枣。气虚应益气健脾,多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辅以山药、粳米等健脾食材。两者可相互转化或并存,临床常需气血双补。
日常调理需注意劳逸结合,血虚者避免过度用眼和熬夜,适当食用龙眼肉、黑芝麻等补血食材;气虚者应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可循序渐进进行八段锦等柔缓锻炼。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至中医科辨证施治,避免自行滥用补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