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需根据剥离程度和母婴状况采取分级处理,主要原则包括紧急评估、稳定生命体征、终止妊娠时机选择、分娩方式决策及并发症防治。
1、紧急评估:
胎盘早剥确诊后需立即评估母婴危险程度。通过胎心监护判断胎儿窘迫情况,超声检查明确剥离范围,实验室检测凝血功能及血红蛋白水平。孕妇出现持续性腹痛、阴道流血伴子宫强直收缩需警惕重度剥离。
2、稳定生命体征:
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纠正休克状态。重度剥离患者需输注红细胞悬液维持血容量,凝血功能障碍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持续监测血压、尿量及血氧饱和度,预防急性肾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终止妊娠时机:
胎儿存活且孕周≥34周需立即终止妊娠;孕周28-34周在稳定母体情况下可考虑促胎肺成熟后分娩。出现胎儿窘迫、母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凝血功能异常时,无论孕周均需紧急处理。
4、分娩方式选择:
阴道分娩适用于轻度剥离、宫口已开大且胎儿状况良好者。剖宫产指征包括胎儿窘迫、重度剥离、产程进展停滞或合并产科并发症。手术需备足血制品,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减少出血。
5、并发症防治:
产后重点预防产后出血,可应用宫缩剂加强子宫收缩。监测凝血四项动态变化,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采用成分输血。肾功能受损者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胎盘早剥患者出院后应加强铁剂和蛋白质摄入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推荐瘦肉、动物肝脏和深色蔬菜。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心理方面需关注产后抑郁倾向,家庭成员应协助照顾新生儿减轻产妇压力。建议6个月内避孕以便子宫充分修复,再次妊娠需提前进行产科风险评估。
胎盘早剥可分为显性剥离、隐性剥离及混合性剥离三种类型。
显性剥离表现为阴道流血,血液经宫颈流出体外,剥离面积通常较小,出血量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隐性剥离出血积聚在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无阴道流血或仅有少量流血,但子宫张力增高、压痛明显,易发生休克。混合性剥离兼具显性剥离与隐性剥离特征,部分血液外流,部分积存于宫腔,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胎盘早剥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腹部外伤、羊水过多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持续性腹痛、子宫硬如板状、胎心异常等症状。
孕妇出现腹痛或阴道流血时应立即平卧并就医,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