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出现荨麻疹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补液治疗、局部冷敷、密切观察等方式缓解。荨麻疹可能与输血反应、过敏体质、血液成分敏感、感染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组胺药物荨麻疹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等抗组胺药物。这些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输血后荨麻疹多与过敏反应相关,使用抗组胺药物有助于控制急性症状。用药期间需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部分药物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
2、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荨麻疹或伴有血管性水肿的情况,可短期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具有强效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快速缓解过敏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须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疗程和剂量。
3、补液治疗输血后荨麻疹伴随血压下降或休克症状时,需立即进行静脉补液治疗。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可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预防过敏性休克进展。补液速度和量需根据患者血压、尿量等指标调整,必要时联合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4、局部冷敷皮肤瘙痒明显时可使用冷毛巾或冰袋包裹后局部冷敷,每次10-15分钟。低温能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组胺释放导致的皮肤红肿和灼热感。冷敷时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间隔1-2小时重复进行直至症状缓解。
5、密切观察需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皮疹范围变化及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记录荨麻疹出现时间、发展速度和伴随症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若出现喉头水肿、血压骤降等表现,应立即呼叫急救并准备肾上腺素注射。
输血后出现荨麻疹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酒精摄入。建议记录过敏史并告知医护人员,未来输血前可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物。如症状反复或加重,需及时复查血常规及免疫相关检查。
输血前使用生理盐水冲管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输液管路中的残留药物或血液成分,避免输血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输血前冲管是临床输血操作的重要环节。生理盐水作为等渗溶液,不会引起红细胞变形或溶血,适合用于冲洗输液管路。冲管可清除管路中残留的肝素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药物,防止这些药物与血液成分发生反应。冲管还能排除管路中的气泡,减少空气栓塞风险。操作时需使用10-20毫升生理盐水充分冲洗,确保管路通畅无残留。冲管后应立即连接血袋开始输血,避免管路长时间暴露。
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输血后仍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确保无血液残留。输血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使用一次性输血器。输血前需双人核对患者信息、血型及血液制品信息,确保无误。输血速度应先慢后快,老年患者及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滴速。输血记录需完整准确,包括输血时间、量及患者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