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耳朵后面烂了可通过保持清洁干燥、外用药物、抗感染治疗、避免抓挠、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该症状可能由湿疹、真菌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外伤等原因引起。
1、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清洗后需用干净棉巾蘸干水分,或自然晾干。可适当暴露皮肤促进干燥,但需注意保暖。若为母乳喂养婴儿,哺乳时避免乳汁流入耳后褶皱处。
2、外用药物湿疹或轻度皮炎可遵医嘱使用氧化锌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真菌感染需涂抹联苯苄唑乳膏或酮康唑乳膏。用药前需清洁患处,薄层涂抹后轻柔按摩至吸收。家长需观察用药后是否出现红肿加重等不良反应。
3、抗感染治疗若出现黄色渗液或脓疱,可能为细菌感染。需就医后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严重感染时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口服抗生素。家长不可自行给宝宝使用抗菌药物。
4、避免抓挠为宝宝修剪指甲并佩戴棉质手套,防止抓挠导致继发感染。衣物选择纯棉材质,避免衣领摩擦患处。夜间睡眠时可适当约束宝宝双手,但需注意松紧度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及时就医若溃烂面积扩大、渗液增多或伴随发热,需立即就诊儿科或皮肤科。医生可能进行脓液培养或皮肤镜检以明确病原体。对于反复发作的耳后溃烂,需排查特异性皮炎、免疫缺陷等潜在疾病。
日常需定期检查宝宝耳后、颈部等皮肤褶皱部位,发现潮红及时护理。喂养后及时擦净奶渍,洗澡时注意清洗褶皱处。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护肤品,衣物洗涤后需彻底漂净。若宝宝频繁抓挠耳朵,需排查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母乳喂养母亲应减少食用易致敏食物,如海鲜、坚果等。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夏季可开空调除湿但避免直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