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取决于穿刺部位、操作规范及个体差异,通常属于可控的医疗操作。规范的穿刺主要用于诊断或治疗,可能带来短暂疼痛、局部出血或轻微感染风险,严重并发症概率较低。
医疗穿刺通常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由专业人员操作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皮肤穿刺如抽血或注射可能造成针眼处轻微淤青,1-3天可自行消退。深部组织穿刺如骨髓穿刺或腰椎穿刺可能引起短暂酸痛,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2-3天。血管穿刺如中心静脉置管存在局部血肿风险,需加压包扎6-8小时。影像引导下的穿刺如肺穿刺可能引发气胸,发生率约1-5%,多数可自行吸收。特殊人群如凝血功能障碍者需提前评估,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后再行操作。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表现为穿刺部位麻木或运动障碍,需神经科会诊处理。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深部感染,出现红肿热痛需抗生素治疗。重要脏器穿刺如肝活检存在出血风险,术后需卧床观察24小时。反复穿刺可能造成组织粘连,影响后续治疗操作。对麻醉药物过敏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停止操作并抢救。
穿刺后应保持伤口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或发热,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凝血异常患者穿刺前需告知医生病史,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确保器械消毒规范。术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评估穿刺效果及并发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