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堵塞可通过脑血管造影、头颅CT、头颅MRI、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方式检查。脑血管堵塞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痛、眩晕、肢体无力等症状。
1、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堵塞的金标准,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成像技术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该方法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位置和程度,但属于有创检查,可能存在造影剂过敏或血管损伤等风险。检查前需评估肾功能,检查后需压迫穿刺点并观察有无出血。
2、头颅CT头颅CT可快速识别急性脑梗死,尤其在发病早期能显示脑组织缺血性改变。CT血管成像还能评估脑血管状况,对出血性脑卒中具有鉴别诊断价值。该检查辐射量较低,适合急诊使用,但对后颅窝病变和小梗死灶的敏感性较差。检查时需去除金属物品,孕妇应谨慎选择。
3、头颅MRI头颅MRI对脑组织缺血改变更为敏感,弥散加权成像能在发病数分钟内显示梗死灶。磁共振血管成像无需造影剂即可评估脑血管状况,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该检查无辐射,但检查时间长,对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用。检查前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需镇静。
4、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通过高频声波检测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程度,评估脑血流供应情况。该检查无创、无辐射、可重复进行,适合筛查和随访,但对颅内血管评估有限。检查时需暴露颈部,操作者经验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发现严重狭窄时需进一步行血管造影确认。
5、经颅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通过颞窗探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和方向,评估脑血管通畅性。该检查简便、无创,能动态监测脑血流变化,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受颅骨厚度影响较大。检查时需在颞部涂耦合剂,可能需调整探头角度以获得最佳信号。结果异常时应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怀疑脑血管堵塞时应尽早就医,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突发剧烈头痛或肢体无力时应立即就医。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高危人群可考虑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
脑血管堵塞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改善症状。
阿司匹肠溶片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的预防。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通过阻断血小板受体发挥抗凝作用,常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近期心肌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属于他汀类调脂药,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斑块。上述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并配合血压、血糖监测。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可能需联合静脉溶栓药物如注射用阿替普酶。
日常需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