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神经系统查体主要包括意识状态评估、颅神经检查、运动功能测试、感觉功能检测和反射检查五种方法。
1、意识评估:
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观察患者睁眼、语言和运动反应。重点检查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及角膜反射,判断脑干功能是否受损。意识障碍程度可反映出血量及颅内压升高情况。
2、颅神经查:
系统检查12对颅神经功能,特别注意动眼神经麻痹提示中脑受压,面神经瘫痪可能为脑桥出血。需观察有无眼球震颤、复视及吞咽障碍等表现。
3、运动测试:
采用肌力六级分级法评估四肢肌力,观察有无偏瘫或交叉瘫。检查肌张力时注意折刀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这些体征可帮助定位出血部位。
4、感觉检查:
用棉絮、针头分别测试浅感觉,音叉检查振动觉。出现感觉分离现象可能提示脊髓或丘脑损伤,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内囊出血。
5、反射检测:
重点对比双侧腱反射,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提示锥体束损伤。脑膜刺激征检查包括颈强直、克尼格征,阳性结果可能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进行神经系统查体时应保持环境安静,按从头到脚顺序系统检查。急性期患者需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剧烈搬动头部。恢复期可结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神经纤维损伤程度,配合高压氧治疗促进功能恢复。日常护理需注意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定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小脑出血通常由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抗凝药物使用不当、淀粉样血管病、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手术清除血肿、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
1、高血压性脑出血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小脑动脉血管壁变性坏死,在血压骤升时发生破裂出血。患者可能突发剧烈头痛伴喷射状呕吐,出现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典型表现。临床常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氨甲环酸止血,必要时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发病后需绝对卧床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静脉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在血流冲击下可能自发破裂,青少年患者较多见。典型表现为突发旋转性眩晕伴强迫头位,CT可见小脑高密度影。确诊需脑血管造影,治疗可选择介入栓塞术或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术后需定期复查防止再出血。
3、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华法林等抗凝药过量可能诱发自发性出血,常见于国际标准化比值超过治疗范围时。患者多有牙龈出血等先兆表现,出血后需立即停用抗凝剂,静脉注射维生素K拮抗,严重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调整用药期间需每周监测凝血功能。
4、淀粉样血管病老年人脑动脉壁β淀粉样蛋白沉积会导致血管脆性增加,轻微外伤即可引发出血。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层下出血,MRI梯度回波序列可见多发含铁血黄素沉积。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血压和预防跌倒。
5、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患者凝血机制异常,轻微碰撞可能导致小脑血肿形成。除神经系统症状外,常伴皮肤黏膜瘀斑。需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同时治疗原发病。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性检查。
小脑出血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促进静脉回流。恢复期可逐步进行平衡训练和步态康复,如坐位平衡练习、重心转移训练等。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的软质食物,避免呛咳。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保持情绪稳定,三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出现头痛加重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