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反应、环境刺激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尘螨过敏、冷空气刺激、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因素。
1、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小儿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儿可能出现咳嗽、喘息、发热等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减轻气道炎症,或口服氨溴索口服液稀释痰液。家长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患儿接触其他呼吸道感染者。
2、肺炎链球菌感染细菌性支气管炎多由肺炎链球菌引起,常继发于病毒感染后。典型表现为高热、脓性痰、呼吸急促等。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头孢克洛颗粒进行抗感染治疗。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3、尘螨过敏过敏体质儿童接触尘螨等过敏原可能诱发过敏性支气管炎,特征为阵发性干咳、夜间加重。建议家长定期清洗床品并使用防螨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或氯雷他定糖浆。环境控制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
4、冷空气刺激寒冷季节冷空气直接刺激气道黏膜可导致支气管收缩,表现为刺激性咳嗽、气促。家长应为患儿做好颈部保暖,外出时佩戴口罩。雾化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可缓解支气管痉挛症状,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先天性免疫缺陷少数患儿因IgA缺乏等免疫缺陷易反复发生支气管炎。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免疫指标,必要时进行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家长应特别注意预防接种,避免带患儿到人群密集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预防小儿支气管炎需注意保持适宜室温湿度,避免接触烟雾等刺激性气体。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婴儿免疫力,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患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温水有助于稀释痰液。急性期应保证充分休息,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就医。
小儿支气管炎快好的症状主要有咳嗽减轻、痰液变稀、体温恢复正常、呼吸平稳、食欲改善等。支气管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等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恢复情况。
1、咳嗽减轻咳嗽频率和强度明显降低是病情好转的关键标志。急性期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逐渐转为偶发咳痰,夜间咳嗽减少有助于睡眠恢复。若痰液由黄脓转为白色稀薄状,提示炎症渗出减少。需保持室内湿度,避免冷空气刺激呼吸道。
2、痰液变稀黏稠脓性痰液稀释为透明或白色泡沫痰,说明支气管黏膜水肿消退。家长可观察患儿咳痰是否容易,痰量是否减少。适当多饮温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但2岁以下幼儿不宜强行拍背排痰。
3、体温稳定发热消退后连续3天体温维持在36-37℃范围,无反复低热现象。恢复期可能出现短暂体温波动,若不超过37.5℃且无其他症状可继续观察。避免过度包裹患儿,选择透气棉质衣物。
4、呼吸平稳喘息、气促等症状消失,呼吸频率接近年龄正常值。婴幼儿安静时呼吸次数应小于40次/分,学龄儿童小于30次/分。听诊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提示支气管痉挛缓解。睡眠时无张口呼吸或三凹征表现。
5、食欲恢复消化功能改善表现为主动索食、进食量增加。可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少量多餐有助于营养吸收。若持续拒食需警惕并发症可能。
恢复期应继续避免接触烟雾、冷空气等刺激因素,保持每天12小时以上睡眠。逐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但避免剧烈运动,注意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建议家长每日记录症状变化,若出现咳嗽加重、反复发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复诊。可遵医嘱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药物辅助治疗,但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