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时颈动脉定位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触摸颈动脉搏动来确认。颈动脉定位方法主要有触摸位置、触摸手法、检查时间、注意事项、替代方法。
1、触摸位置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定位时需将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喉结水平,向同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滑动约2-3厘米。成人颈动脉较粗大,搏动明显,但肥胖或颈部较短者可能难以触及。定位时避免过度按压,以免刺激颈动脉窦导致反射性心跳减慢。
2、触摸手法应采用指腹轻轻按压的方式触摸,避免用指尖掐压。施救者手指需保持温暖,寒冷可能导致误判。对于婴幼儿,因颈部较短且血管细小,建议用食指单指触摸。若10秒内未触及搏动,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触摸时需保持患者头部后仰,确保气道开放状态。
3、检查时间颈动脉搏动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在心脏骤停初期,可能出现微弱而不规则的搏动,容易造成误判。对于非专业人员,如无法快速确认搏动,可直接开始心肺复苏。检查时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综合判断呼吸状况。
4、注意事项颈动脉定位时需避免双侧同时按压,可能影响脑部供血。对于颈部外伤患者,应改用其他动脉评估。老年人动脉硬化可能导致搏动减弱,需仔细辨别。施救者自身脉搏过强时,可能将自身脉搏误认为患者搏动,需注意区分。潮湿或油腻的皮肤可能影响触感判断。
5、替代方法当颈动脉难以定位时,可改用股动脉或桡动脉评估。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搏动较明显但检查不便。桡动脉定位快速但可靠性较低。现代急救指南强调,对于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的患者,可直接开始心肺复苏,不必过度纠结动脉搏动判断。
心肺复苏过程中,正确的颈动脉定位能提高抢救效率,但不应因反复确认而延误抢救。施救者需定期参加急救培训,保持技能熟练度。日常生活中应了解基础生命支持知识,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并按照指导进行操作,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概率。抢救后应及时记录事件经过,为后续医疗处置提供参考。
颈动脉堵塞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因素引起。颈动脉堵塞通常表现为头晕、短暂性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堵塞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可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可能阻塞血管或破裂引发血栓。控制血脂、定期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药物治疗可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
2、高血压持续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血压波动过大易导致斑块脱落。日常监测血压、限制钠盐摄入是关键。常用降压药包括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需遵医嘱长期规律服用。
3、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脂质沉积风险。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微循环障碍,需定期检查颈动脉。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降糖药物维持血糖稳定。
4、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会促进斑块形成。遗传因素和高脂饮食是主要诱因。除药物治疗外,需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可配合非诺贝特胶囊、依折麦布片等药物调节血脂。
5、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则降低血液携氧能力。长期吸烟者颈动脉狭窄概率显著增高。戒烟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必要时可使用尼古丁贴片辅助戒烟。
预防颈动脉堵塞需综合管理危险因素,建议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蔬菜水果不少于500克,每周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出现头晕、黑朦等症状及时就医。已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