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疼痛主要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剧痛,典型特点有放射痛、持续不缓解、伴随冷汗及濒死感。
1、压榨性疼痛:
疼痛性质类似重物压迫胸部,患者常描述为"石头压胸口"或"被钳子夹住"。这种疼痛源于心肌持续缺血缺氧导致的无氧代谢产物堆积,刺激心脏神经末梢。疼痛强度通常达到视觉模拟评分7分以上,硝酸甘油难以缓解。
2、放射痛范围广:
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肢内侧特别是小指、下颌、上腹部等部位放射。放射痛的发生与心脏传入神经和体表感觉神经在脊髓层面的汇聚有关,约60%患者会出现此症状。部分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牙痛或胃痛等不典型放射痛。
3、持续时间长:
疼痛通常持续30分钟以上,多数患者描述为"持续不断的剧痛"。这与心绞痛发作的短暂性疼痛形成明显区别,反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的心肌持续性坏死过程。
4、伴随症状多:
90%以上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50%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产生强烈的濒死恐惧感,这些症状与机体应激反应和迷走神经反射激活密切相关。
5、不典型表现:
约20%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仅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女性更易出现后背痛、疲劳等非典型症状,这与痛觉传导神经病变和激素差异有关。
心肌梗死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保持静卧体位。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饮食遵循低盐低脂原则,多摄入深海鱼类和新鲜果蔬。戒烟限酒并保持情绪平稳,定期监测血脂和心电图变化。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痛、牙痛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排查心脏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胃肠道症状等。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病情危急,需立即就医。
1、胸痛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下颌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易被误诊为胃病。胸痛伴随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
2、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能引发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死。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需密切心电监护,及时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
3、心力衰竭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导致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右心室梗死可引发右心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症状。心力衰竭程度与梗死面积相关,需及时给予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必要时进行机械辅助循环支持。
4、低血压休克心肌梗死导致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时,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休克提示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立即给予升压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治疗,必要时行急诊血运重建手术。
5、胃肠道症状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包括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下壁心肌梗死因刺激膈神经,胃肠道症状更为常见。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仅表现为乏力、冷汗等非特异性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控制钠盐摄入。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长期坚持规律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心肌梗死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