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具体用药需结合患者病情及并发症情况调整,严禁自行用药。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氯吡格雷可阻断ADP受体增强抗栓效果。两者联用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复发概率,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用药期间须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可快速抑制凝血酶活性,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能选择性抑制Xa因子。这类药物能有效预防心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存在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3、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缓释片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比索洛尔具有高度心脏选择性。适用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可改善心室重构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用药初期可能出现乏力、心动过缓等反应。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叔丁胺能减轻心脏后负荷,雷米普利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这类药物能延缓心力衰竭进展,但需监测血钾及肾功能,干咳症状明显者可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5、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瑞舒伐他汀钙具有强效降脂作用。除调节血脂外,还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需警惕横纹肌溶解风险,避免与葡萄柚汁同服。
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肺康复训练,初始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严格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可通过疼痛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酶学检查等方面进行鉴别。心绞痛通常由冠状动脉暂时性缺血引起,心肌梗死则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坏死。
1、疼痛特点心绞痛多为压迫性、紧缩性胸骨后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或下颌,常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心肌梗死疼痛性质更剧烈,呈压榨样或撕裂样,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硝酸甘油无法完全缓解,患者常伴有濒死感。
2、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通常持续2-15分钟,极少超过30分钟。心肌梗死疼痛持续30分钟以上,可达数小时,部分不典型患者可能表现为持续数日的闷胀不适。
3、伴随症状心绞痛发作时可能伴有冷汗、恶心,但程度较轻。心肌梗死患者多出现明显冷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急性左心衰竭。
4、心电图表现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能出现一过性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缓解后恢复正常。心肌梗死心电图呈现动态演变过程,包括ST段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
5、心肌酶学检查心绞痛患者心肌酶谱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酶谱显著升高,肌钙蛋白在发病3-6小时后开始升高,可持续7-14天,具有高度特异性。
出现胸痛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持安静,心绞痛患者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5分钟内未缓解或反复发作需警惕心肌梗死可能。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一旦怀疑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开通血管。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