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鼻甲一般不会长鼻息肉。鼻息肉多见于中鼻道、筛窦等区域,而下鼻甲以黏膜肥厚或充血肿胀为主要病变形式。鼻息肉的发生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过敏反应、阿司匹林不耐受等因素有关。
下鼻甲作为鼻腔外侧壁的主要结构,其黏膜下层富含海绵状静脉丛,在受到冷空气、过敏原或感染刺激时容易发生充血肿胀,表现为交替性鼻塞或持续性鼻塞。这种黏膜肥厚属于下鼻甲肥大而非息肉样变,通过鼻内镜检查可见下鼻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使用减充血剂后收缩明显。临床常见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通过鼻喷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进行保守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鼻息肉则是由高度水肿的鼻黏膜形成的新生物,好发于中鼻道、筛窦等解剖狭窄区域,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三烯释放等病理机制相关。典型表现为进行性鼻塞、嗅觉减退、黏脓性鼻涕,鼻内镜下可见半透明荔枝肉样肿物,触之不易出血。对于复发性鼻息肉,需排查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囊性纤维化等系统性疾病。治疗需联合鼻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片,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行鼻内镜手术切除。
日常需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过敏体质者应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若出现持续鼻塞、流脓涕、面部胀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鼻内镜或CT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下鼻甲肥大与鼻息肉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准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鼻甲肥大主要表现为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和鼻腔分泌物增多。
鼻甲肥大可能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性或交替性鼻塞,尤其在夜间或寒冷环境下加重。嗅觉减退多因鼻腔通气障碍导致气味分子无法到达嗅区,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鼻腔干燥或灼热感。头痛常集中在额部或颞部,与鼻腔通气不足引发的缺氧有关。鼻腔分泌物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可能倒流至咽喉引发咳嗽。长期鼻塞可能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等继发问题。
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接触冷空气或过敏原,症状持续加重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