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可通过判断环境安全、呼叫急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方式实施。心肺骤停通常由心脏疾病、窒息、触电、溺水、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
1、判断环境安全施救前需快速确认现场无坍塌、火灾、漏电等危险。将患者转移至平坦坚硬地面,避免在软床或沙发等不稳定平面操作。移除患者颈部及胸部的束缚物,确保施救空间充足。
2、呼叫急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启扬声器模式,清晰报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和事发地点。若现场有他人,应指定专人联系急救系统并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持续保持与急救人员的沟通直至专业救援到达。
3、胸外按压将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叠垂直向下按压,深度需达到5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时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
4、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手置于前额下压,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对于疑似颈椎损伤者改用推举下颌法。检查口腔有无异物,如有可见异物可用手指侧向勾出。
5、人工呼吸捏紧患者鼻翼,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严患者口唇吹气1秒,观察胸廓起伏。每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使用防护面罩可降低感染风险,若不愿进行口对口呼吸可仅做持续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后需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直至专业医疗人员接手。未经培训者应在急救人员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点保持高质量胸外按压。日常应学习正规急救课程,定期复训巩固技能。家庭及公共场所建议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能在黄金4分钟内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注意急救过程中避免过度搬动患者颈部,儿童与成人按压手法存在差异需特别注意。
血压突然升高可能与情绪波动、药物影响、急性疾病等因素有关,急救方法包括保持镇静、调整体位、服用短效降压药等。血压骤升时可能伴随头痛、眩晕、心悸等症状,需警惕高血压危象风险。
1、情绪波动强烈情绪刺激如愤怒、焦虑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和心率加快。这种情况通常表现为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血压可能在几分钟内上升超过20毫米汞柱。建议立即停止当前活动,通过深呼吸或冥想平复情绪,若20分钟后血压未回落需就医。
2、药物因素突然停用降压药或误服含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引发反跳性高血压。常见于漏服长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或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患者往往有服药史不清的情况,可能伴随手抖、出汗等症状。需及时补服常规降压药,避免自行加倍剂量。
3、急性肾病肾小球肾炎或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发突发性高血压。这类情况多伴随泡沫尿、眼睑浮肿等肾脏损伤表现。可临时舌下含服卡托普利片,但需急诊处理原发病,避免发展为恶性高血压。
4、嗜铬细胞瘤这种肾上腺肿瘤会阵发性释放儿茶酚胺,造成血压剧烈波动。典型表现为发作性头痛、大汗淋漓,血压常超过180/120毫米汞柱。发作时应立即坐下避免跌倒,尽快静脉注射酚妥拉明等α受体阻滞剂。
5、主动脉夹层血管内膜撕裂引发的急症可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特征性表现为撕裂样胸痛向背部放射。此时任何降压措施都需在监护下进行,避免血压波动加重血管损伤,需紧急使用乌拉地尔注射液控制血压。
日常应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波动规律,控制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一次性饮用超过200毫升含咖啡因饮料。高血压患者需随身携带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运动时选择太极拳等低强度项目,冬季注意头部保暖。若血压超过180/120毫米汞柱且伴随视物模糊、胸痛等症状,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运过程中保持半卧位,避免剧烈搬动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