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肌腱断裂后遗症主要有肌腱粘连、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下降、慢性疼痛、局部肿胀等。肌腱断裂多由外伤或长期劳损导致,需根据后遗症类型采取针对性康复措施。
1、肌腱粘连肌腱修复术后瘢痕组织增生可能导致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表现为手指屈伸时牵拉感明显,主动活动范围小于被动活动范围。可通过超声波治疗、蜡疗等物理疗法软化瘢痕,配合关节松动术改善粘连。严重者需行肌腱松解术。
2、关节活动受限长期制动易导致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挛缩。早期表现为关节僵硬,逐渐发展为固定性畸形。康复训练包括渐进式关节牵引、动态支具应用及手指爬墙练习。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考虑关节囊松解术。
3、肌力下降肌腱愈合过程中肌肉废用性萎缩常见,握力测试显示力量减退达三成以上。建议采用分级抗阻训练,从等长收缩过渡到离心训练。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增强肌肉募集能力,训练需持续三个月以上。
4、慢性疼痛局部神经卡压或炎症反应可导致持续性钝痛。急性期可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缓解,慢性期推荐体外冲击波治疗。若伴随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需联合普瑞巴林胶囊进行神经调控。
5、局部肿胀淋巴回流障碍常引发长期水肿,表现为皮肤光亮紧绷。压力治疗结合向心性按摩效果显著,夜间需佩戴压力手套。顽固性水肿可考虑微波透热治疗,同时排除深静脉血栓可能。
术后六个月内是黄金康复期,建议每日进行三次以上手指主动屈伸练习,每次持续二十分钟。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促进肌腱胶原合成。避免提拉重物及重复抓握动作,寒冷环境下需加强手部保暖。定期复查肌骨超声评估肌腱愈合情况,若出现突发性疼痛加重或活动障碍需立即就医。
手背腱鞘囊肿可通过穿刺抽液、药物注射、手术切除、物理治疗、中医外治等方式治疗。腱鞘囊肿可能与关节劳损、肌腱过度使用、局部外伤、结缔组织退变、滑膜增生等因素有关。
1、穿刺抽液使用无菌针头穿刺囊肿并抽吸囊液,操作简单且创伤小,适合体积较小的囊肿。部分患者在抽液后囊肿可能复发,可配合加压包扎减少复发概率。操作需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完成,避免继发感染。
2、药物注射抽液后向囊腔内注射醋酸泼尼松龙等糖皮质激素药物,可抑制滑膜分泌并减轻炎症。常用药物还包括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曲安奈德注射液等。需注意糖尿病患者慎用激素类药物,注射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等副作用。
3、手术切除对于反复复发或体积较大的囊肿,可采用囊肿切除术或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手术需完整切除囊壁及蒂部,避免残留导致复发。术后需进行手指功能锻炼,防止肌腱粘连。开放性手术可能遗留瘢痕,微创手术恢复更快。
4、物理治疗超声波治疗通过机械振动促进囊液吸收,冲击波治疗可刺激局部微循环。热敷能缓解局部僵硬感,冷敷适用于急性期肿胀。建议每日进行手腕伸展运动,增强肌腱柔韧性,但需避免过度用力按压囊肿。
5、中医外治可选用活血化瘀类膏药外贴,如消痛贴膏、云南白药膏等。针灸选取阳池、外关等穴位疏通经络。中药熏洗常用红花、伸筋草等药材煮沸后熏蒸患处。传统手法按压破溃法现已较少使用,存在感染风险。
日常应避免手部重复性劳损动作,工作时佩戴护腕分散压力。囊肿未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碍时可暂不处理,定期观察变化。若囊肿突然增大、发红或影响关节活动,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占位性病变。术后患者需按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手部抓握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