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烧不退可能是手足口病,也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流感、肺炎等疾病引起。手足口病通常伴随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疹等症状,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1-3天,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药物缓解症状,发热时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
2、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小儿持续高热,常伴有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状。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发热可能持续3-5天。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方案,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治疗为主。
3、幼儿急疹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的幼儿急疹,表现为突发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皮疹多分布于躯干部。发热期间患儿精神状态通常较好,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滴剂,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4、流感流感病毒引起的季节性传染病,患儿除高热外常伴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确诊需进行咽拭子检测,发病48小时内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
5、肺炎细菌或病毒性肺炎可能导致小儿持续高热,伴随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方案,细菌性肺炎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头孢呋辛酯颗粒等抗生素。
家长发现小儿高烧不退时,应及时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室内通风,鼓励患儿多饮水。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手足口病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注意口腔和皮肤护理,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
小儿手足口病可能会反复发作,但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且恢复后不会频繁复发。少数患儿可能因免疫力低下或接触新病毒株再次感染。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患儿感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抗体,但对其他病毒型无交叉保护作用。若再次接触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出现二次感染。多数情况下,患儿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的疱疹或溃疡,伴随低热,病程持续7-10天可自愈。日常注意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可降低感染概率。
部分免疫功能异常的患儿可能出现反复感染,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这类患儿症状可能较重,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并发症或心肺功能异常。若患儿一年内多次发病或症状进行性加重,需就医排查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国内现有EV71灭活疫苗可针对性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患儿康复后应继续观察1-2周,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家长需每日检查患儿皮肤及口腔状况,若发现新发疱疹或精神萎靡应及时复诊。托幼机构发生疫情时,建议患儿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再返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