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炎症状主要有腹泻、腹痛、发热、呕吐、脱水等。肠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饮食不当、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1、腹泻腹泻是宝宝肠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呈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通常持续3-7天,细菌感染可能伴随黏液或血便。家长需注意观察宝宝排便频率和性状变化,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2、腹痛宝宝可能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表现为哭闹不安、蜷缩身体或拒绝进食。腹痛程度从轻微不适到剧烈绞痛不等,通常排便后暂时缓解。家长可轻柔按摩宝宝腹部帮助缓解症状,但若疼痛持续或加重需警惕肠套叠等并发症。
3、发热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常伴随发热,体温多在37.8-39℃之间。部分宝宝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家长需定时监测体温,采用物理降温方法。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5℃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感染源。
4、呕吐肠炎初期常见进食后呕吐,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可能导致脱水。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呕吐后暂停进食1-2小时再尝试喂水。若呕吐物带血丝或呈咖啡渣样,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需紧急处理。
5、脱水频繁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表现为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治疗。家长应记录宝宝每日出入量,观察前囟门是否凹陷等脱水征兆。
宝宝肠炎期间家长需注意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饮食上选择易消化的米汤、稀粥等,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菌群,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若出现精神萎靡、抽搐、血便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急诊处理。日常注意餐具消毒、勤洗手等卫生习惯,减少肠道感染概率。
霉菌性肠炎患儿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食欲减退、发热及肛周红肿。霉菌感染可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确诊。
1、腹泻:
患儿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多呈稀水样或黏液状,部分可见白色絮状物。腹泻可能伴随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出现脱水症状,需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
2、腹痛:
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多位于脐周,进食后可能加重。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蜷缩身体,年长儿可明确指出疼痛位置。
3、食欲减退:
肠道黏膜受霉菌刺激导致消化功能下降,患儿拒食或食量锐减。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注意营养支持。
4、发热:
低热多见,体温多在37.5-38.5℃之间。持续高热可能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及时进行血常规等检查。
5、肛周红肿:
粪便刺激及真菌增殖可导致肛周皮肤潮红、糜烂,严重时出现皲裂。护理时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患儿饮食宜选择低渣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避免高糖食物加重肠道发酵。可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卫生,避免重复感染。若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抗真菌治疗。恢复期应定期复查粪便常规,观察真菌孢子转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