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行更换尿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主要步骤包括准备清洁用品、消毒接口、固定新尿袋。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建议护理前接受专业培训或由医护人员指导。
1、准备物品更换前需备齐一次性无菌手套、医用酒精棉片、新尿袋、止血钳或夹子。确保操作环境光线充足,桌面用酒精擦拭消毒。检查新尿袋包装是否完好且在有效期内,避免使用破损或过期产品。
2、消毒接口佩戴手套后,用止血钳夹闭导尿管远端防止尿液逆流。用酒精棉片环形消毒导尿管与旧尿袋连接处,待其自然晾干。消毒范围应覆盖接口周围3厘米,单向擦拭避免重复污染。
3、分离旧尿袋旋转旧尿袋接口并缓慢拔出,动作需轻柔避免牵拉导尿管。观察尿液颜色与性状,若出现浑浊、血尿或沉淀物应记录并就医。废弃尿袋按医疗垃圾处理,不可重复使用。
4、连接新尿袋撕开新尿袋包装,保持接口无菌状态。将导尿管端口与新尿袋快速对接,听到咔嗒声确认连接牢固。松开止血钳,确保尿液引流通畅无渗漏。尿袋应悬挂于膀胱以下位置。
5、固定检查用医用胶布将导尿管固定于大腿内侧,避免扭曲折叠。记录更换时间及尿量,观察2小时内引流是否正常。如出现发热、腹痛或引流不畅,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联系
长期留置导尿者建议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部,保持导尿管通畅。尿袋每周更换1-2次,导尿管每月更换。饮食需增加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左右,有助于预防尿路感染。定期复查尿常规,出现尿液异常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护理过程中所有废弃物需密封后丢弃,操作前后规范洗手。
眩晕症在家可通过调整体位、控制呼吸、补充水分、避免强光刺激、按压穴位等方式缓解。眩晕症可能与内耳疾病、血压异常、贫血、颈椎病、心理因素等有关,建议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及时就医。
1、调整体位立即平卧或半卧于安全处,头部保持固定不动,避免突然改变姿势。可垫高头部约15度,减轻内耳淋巴液流动对平衡器官的刺激。若伴随恶心呕吐,需侧卧防止误吸,保持环境通风。
2、控制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法减缓紧张情绪,用鼻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后经口呼气6秒,重复进行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避免过度换气诱发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头晕症状。
3、补充水分分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每次100毫升,每日总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脱水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影响内耳微循环。合并糖尿病患者可选用无糖电解质溶液。
4、避免强光刺激关闭电子屏幕并拉遮光窗帘,降低环境亮度。强光可能通过视觉-前庭通路加重眩晕感,建议佩戴墨镜或眼罩休息20-30分钟。
5、按压穴位用拇指指腹按压风池穴枕骨下凹陷处或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横指,每穴按压1分钟,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穴位刺激有助于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但孕妇及高血压者慎用。
眩晕发作期间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突然声响刺激。饮食选择易消化的低盐低脂食物,如燕麦粥、蒸南瓜等,限制咖啡因摄入。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眼球追踪练习,从左右缓慢移动手指跟视开始,每日2次,每次5分钟。症状缓解后仍需观察48小时,记录发作诱因、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复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长期反复眩晕者需排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