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引起的耳朵堵塞和听力下降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耳道清洁、局部用药等方式缓解,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耳道积液、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
1、抗感染治疗: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三次或头孢克肟片200mg,每日两次进行抗感染治疗。病毒感染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胶囊75mg,每日两次。
2、耳道清洁:耳道积液是中耳炎的常见表现,可通过耳道冲洗或吸引清除积液,改善耳道通畅性。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耳道清洁液进行冲洗,每日一次,持续3-5天。
3、局部用药: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三次,每次2-3滴或激素类滴耳液如地塞米松滴耳液每日两次,每次2滴,可减轻炎症和肿胀,促进耳道恢复。
4、咽鼓管功能调节:咽鼓管功能障碍是中耳炎的重要诱因,可通过咀嚼口香糖、吞咽动作或使用鼻喷剂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每日一次,每次1喷改善咽鼓管通畅性。
5、症状监测:中耳炎症状通常在治疗后1-2周内逐渐缓解,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耳镜检查或听力测试,排除其他并发症。
中耳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耳道进水,保持耳道干燥,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退。
中耳炎真菌感染可通过抗真菌药物、耳部清洁护理、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治疗。
中耳炎真菌感染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耳道潮湿、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部瘙痒、耳道分泌物增多、听力下降等症状。治疗上首选局部抗真菌药物,如硝酸咪康唑乳膏、克霉唑溶液、制霉菌素滴耳液等,严重时需口服氟康唑胶囊。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掏耳或游泳,可用医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柔清理分泌物。耳部清洁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保持耳道干燥,但需避免烫伤。
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免疫力,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