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物主要分为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五大类。不同类别的药物通过调节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或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等机制控制血糖。
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降低血糖,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该类药物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单独使用极少引起低血糖,适合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不适,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吸收。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3、格列奈类格列奈类药物为速效胰岛素促泌剂,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其作用时间短,主要控制餐后血糖,低血糖风险较磺脲类低。适合饮食不规律或餐后血糖显著升高的患者,需在餐前即刻服用。
4、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α-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分解吸收,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主要降低餐后血糖,常见腹胀、排气等胃肠反应。需与第一口饭同服,慢性肠病患者慎用。
5、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激活PPAR-γ受体改善胰岛素抵抗,代表药物有吡格列酮、罗格列酮。适用于明显胰岛素抵抗患者,可能引起水肿和体重增加,心功能不全者禁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
选择口服降糖药物需根据患者胰岛功能、体重、肝肾功能等个体化制定方案。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和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自行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出现严重胃肠反应、持续低血糖或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合并肝肾功能异常、妊娠等特殊情况需由专科医生评估用药安全性。
白血病主要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四种类型。白血病的分类主要依据细胞分化程度、病程进展速度和受累细胞类型进行区分。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表现为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异常增殖。这种白血病起病急骤,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诊断需结合骨髓穿刺和免疫分型检查。治疗上多采用VDLP方案,包含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和泼尼松等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高危或复发患者。
2、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见于成人,特征是髓系原始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堆积。临床表现包括乏力、感染易感和皮肤黏膜出血。根据FAB分型可分为M0至M7八个亚型。染色体检查和基因突变分析对预后评估很重要。诱导化疗常用DA方案,即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好发于老年人,病程进展缓慢。外周血和骨髓中成熟淋巴细胞增多是主要特征。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免疫功能低下。Rai分期和Binet分期系统用于评估病情。治疗选择包括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等药物,新型靶向药物如伊布替尼也显示出良好效果。
4、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以费城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为特征。疾病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三个阶段。慢性期患者可能仅有乏力、盗汗等轻微症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是首选治疗药物。定期监测BCR-ABL转录本水平对评估治疗效果很重要。疾病进展至急变期时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方案。
5、特殊类型白血病除上述主要类型外,还包括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少见类型。毛细胞白血病以骨髓和脾脏中出现特征性的"毛细胞"为特点,对克拉屈滨治疗反应良好。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则表现为外周血中幼淋巴细胞显著增多。这些特殊类型白血病的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白血病患者应注意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注意食品卫生。根据体力状况进行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严格遵医嘱用药。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心理支持对改善治疗效果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