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真菌。
1、病毒:
病毒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易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流行。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多数病例呈自限性。
2、细菌:
细菌性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细菌感染多继发于病毒感染后,临床表现包括高热、脓性分泌物等。细菌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3、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5岁以上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支原体感染特征为持续性干咳、低热,肺部体征不明显但胸片改变显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支原体感染有效。
4、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可引起婴幼儿无热性肺炎,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气促。衣原体感染在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结膜炎和肺炎,需通过血清学检查确诊。
5、真菌:
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儿童,常见病原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微生物学证据。
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合理膳食搭配,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宝宝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烧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药物选择需结合发热程度、年龄及伴随症状,同时需注意物理降温与补液支持。
1、布洛芬混悬液:
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体温超过38.5℃时使用,给药间隔需大于6小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用药期间需监测排尿情况。
2、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3个月以上婴儿可用,通过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退热。24小时内使用不超过4次,肝功能异常者慎用。与布洛芬交替使用需严格遵医嘱。
3、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复方制剂含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成分,适用于伴鼻塞流涕症状的患儿。2岁以下幼儿使用需谨慎,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
4、中药退热制剂:
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中成药,具有发汗解表功效。需辨证使用风寒风热证型,与西药联用需间隔2小时,避免过量发汗导致脱水。
5、辅助用药:
益生菌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减轻抗生素相关腹泻。维生素C泡腾片辅助增强免疫力,但需注意冲泡水温避免破坏有效成分。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4-26℃。母乳喂养婴儿增加哺乳频率,幼儿可饮用米汤、苹果汁等补充电解质。使用温水擦浴时避开胸前区与足底,冰敷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观察精神状态变化,出现持续高热、抽搐或皮疹需立即就医。恢复期饮食宜清淡,可食用南瓜粥、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每日保证12-14小时睡眠,症状完全消失3天后再恢复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