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护理方法主要有保持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支持、规范用药管理、预防压疮发生、监测病情变化。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使用硬板床减轻脊柱压力。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脊柱扭曲。恢复期可在支具保护下逐步活动,每日不超过2小时。床垫选择中等硬度,腰部可垫软枕维持生理曲度。
2、营养支持每日需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热量应超过基础需求。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促进骨质修复,多食用深绿色蔬菜及乳制品。贫血患者需增加动物肝脏、红肉等富含铁元素食物。
3、用药管理严格遵医嘱服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注意观察肝功能指标,出现恶心、黄疸需及时就医。药物需固定时间服用,避免与奶制品同服影响吸收。
4、压疮预防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骨突部位垫减压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浴。检查骶尾、足跟等易受压部位,发现皮肤发红需立即处理。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
5、病情监测每日测量体温观察结核中毒症状,记录四肢感觉运动功能。突发背部剧痛或下肢麻木需警惕脊柱塌陷。定期复查血沉、CRP等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间隔不超过3个月。
脊柱结核护理需注重饮食与运动平衡,恢复期可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日3组每组10次。支具佩戴时间逐渐延长,从每日4小时过渡到全天。保持居室通风良好,被褥定期暴晒消毒。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病友交流减轻焦虑情绪。出现夜间盗汗、持续低热等异常应及时复诊,全程治疗需持续12-18个月。
脊柱结核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损害、严重脊柱畸形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主要有椎体严重破坏导致脊柱不稳、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寒性脓肿压迫脊髓、多节段受累伴后凸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病灶。
1、椎体严重破坏导致脊柱不稳当结核病灶导致椎体骨质破坏超过50%,或相邻两个椎体受累造成脊柱力学结构失稳时,需手术重建稳定性。这类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背痛加重、体位改变时疼痛剧烈,影像学可见椎间隙狭窄及椎体塌陷。手术需清除病灶并行植骨融合内固定,常用术式包括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等。
2、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结核性肉芽组织或死骨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发下肢肌力减退、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时需急诊手术减压。典型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肢体麻木无力,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水肿信号。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能直接清除压迫物,必要时联合后路固定增强稳定性。
3、寒性脓肿压迫脊髓椎旁寒性脓肿向椎管内蔓延压迫神经结构时,保守治疗难以缓解压迫。患者多有夜间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CT可见椎旁软组织肿胀伴钙化。手术需彻底清除脓肿壁及坏死组织,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至少12个月。
4、多节段受累伴后凸畸形超过三个椎体受累或后凸角度大于40度的严重畸形,需手术矫正防止迟发性截瘫。儿童患者生长潜力大更易进展为锐角后凸,宜早期行前路支撑植骨。成人可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矫正畸形同时重建脊柱序列。
5、合并其他部位活动性结核病灶同时存在肺部、泌尿系统等活动性结核时,需评估全身状况后限期手术。这类患者免疫功能较差,术前应强化抗结核治疗2-4周,术后需延长化疗周期。手术目的在于控制脊柱病灶进展,避免结核全身播散。
脊柱结核术后需严格卧床6-8周,佩戴支具保护3-6个月直至植骨融合。康复期应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量补充钙质促进骨质修复。定期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每3个月行影像学评估融合情况。出现切口渗液、发热等异常需及时就医排除结核复发。完全康复后仍需避免负重劳动,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预防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