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肺部CT通常需要挂呼吸内科或影像科。肺部CT检查主要用于诊断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等疾病,具体科室选择需结合症状和检查目的。
1、呼吸内科呼吸内科是肺部疾病诊疗的主要科室,若患者存在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或疑似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时,应优先选择呼吸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评估是否需要肺部CT检查,并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2、影像科影像科直接负责CT检查的操作和影像诊断。若无明确症状仅需体检筛查,或已由其他科室开具检查单时,可直接前往影像科预约检查。影像科医生会出具诊断报告,但后续治疗仍需结合临床科室建议。
3、胸外科当CT发现肺部结节、肿块等需手术干预的病变时,可能转诊至胸外科。胸外科主要处理肺癌、肺大疱、气胸等需要手术的疾病,术前通常需通过CT评估病灶位置和手术方案。
4、肿瘤科若CT检查提示恶性肿瘤可能,如发现分叶状肺结节、毛刺征等典型表现时,需转至肿瘤科进行病理确诊和综合治疗。肿瘤科会根据CT分期制定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方案。
5、急诊科突发咯血、严重呼吸困难或外伤后怀疑气胸、肺栓塞等急症时,应直接到急诊科就诊。急诊科会优先安排肺部CT明确病因,并协调相关科室紧急处理。
进行肺部CT检查前应去除金属物品,配合医生完成屏气训练。检查后若无特殊禁忌可正常饮食,但需避免剧烈运动。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或职业暴露人群建议定期进行低剂量肺部CT筛查。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及时携带报告至专科门诊进一步诊疗,切勿自行解读影像。
肺部玻璃结节是指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的边界模糊、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可能由炎症、感染、良性肿瘤或早期肺癌等因素引起。肺部玻璃结节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随访、抗感染治疗、穿刺活检、手术切除、靶向治疗等。
1、定期随访对于直径小于8毫米且无恶性特征的肺部玻璃结节,通常建议每3-6个月进行低剂量CT复查。随访期间需观察结节大小、密度及边缘特征的变化,稳定2年以上的结节恶性概率较低。随访方案需根据患者吸烟史、家族肿瘤史等个体因素调整。
2、抗感染治疗部分磨玻璃结节可能由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结核等引起,可尝试2-4周抗感染治疗后再复查。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若结节缩小或消失则支持感染性病变,但需注意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
3、穿刺活检对于持续存在且直径超过10毫米的结节,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获取组织标本。活检能明确结节性质,但存在气胸、出血等风险。该方法对混合型磨玻璃结节诊断准确率较高,纯磨玻璃结节因细胞量少可能影响病理判断。
4、手术切除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可选择胸腔镜下肺段或楔形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确诊后决定切除范围。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但手术可能影响肺功能。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心肺功能及结节位置等因素。
5、靶向治疗确诊为晚期肺癌的磨玻璃结节患者可进行基因检测,EGFR突变阳性者适用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靶向药物。靶向治疗较化疗副作用小,但可能出现耐药突变。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结节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发现肺部玻璃结节后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摄入,有助于肺部组织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促,但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锻炼。出现咳嗽加重、痰中带血等症状需及时复诊,所有治疗决策应在呼吸科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