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炎症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吸入异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肺部炎症通常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肺部炎症的常见原因,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均可导致肺部炎症。细菌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咳黄痰等症状。治疗细菌性肺炎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等。
2、病毒感染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患者通常表现为干咳、低热、肌肉酸痛等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必要时可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3、真菌感染曲霉菌、隐球菌、肺孢子菌等真菌感染可导致真菌性肺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患者可能出现慢性咳嗽、低热、消瘦等症状。治疗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
4、吸入异物吸入食物、胃内容物、化学物质等异物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突发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需及时清除异物,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原发病。
预防肺部炎症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出现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对于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可考虑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
肺部玻璃结节是指肺部影像学检查中出现的边界模糊、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可能由炎症、感染、良性肿瘤或早期肺癌等因素引起。肺部玻璃结节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随访、抗感染治疗、穿刺活检、手术切除、靶向治疗等。
1、定期随访对于直径小于8毫米且无恶性特征的肺部玻璃结节,通常建议每3-6个月进行低剂量CT复查。随访期间需观察结节大小、密度及边缘特征的变化,稳定2年以上的结节恶性概率较低。随访方案需根据患者吸烟史、家族肿瘤史等个体因素调整。
2、抗感染治疗部分磨玻璃结节可能由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结核等引起,可尝试2-4周抗感染治疗后再复查。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若结节缩小或消失则支持感染性病变,但需注意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
3、穿刺活检对于持续存在且直径超过10毫米的结节,可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获取组织标本。活检能明确结节性质,但存在气胸、出血等风险。该方法对混合型磨玻璃结节诊断准确率较高,纯磨玻璃结节因细胞量少可能影响病理判断。
4、手术切除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可选择胸腔镜下肺段或楔形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确诊后决定切除范围。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但手术可能影响肺功能。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心肺功能及结节位置等因素。
5、靶向治疗确诊为晚期肺癌的磨玻璃结节患者可进行基因检测,EGFR突变阳性者适用吉非替尼、奥希替尼等靶向药物。靶向治疗较化疗副作用小,但可能出现耐药突变。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结节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发现肺部玻璃结节后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摄入,有助于肺部组织修复。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气促,但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锻炼。出现咳嗽加重、痰中带血等症状需及时复诊,所有治疗决策应在呼吸科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