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需重点关注制动保护、并发症预防及科学康复。主要注意事项包括骨折固定、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和定期复查。
1、骨折固定: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制动,使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维持骨折端稳定。避免患侧肢体负重或旋转动作,防止骨折移位。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佩戴髋关节保护支具,通常需维持6-8周。
2、疼痛管理:
骨折后48小时内可冰敷患处减轻肿胀,每2小时冰敷15分钟。医生可能开具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卧床期间变换体位时应托住患肢整体移动,避免局部剪切力引发剧痛。
3、营养支持:
每日需保证1500mg钙质摄入,可通过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补充。蛋白质摄入量应达1.2-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类、蛋清等优质蛋白。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化三醇等药物。
4、功能锻炼:
卧床期间应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每日3组每组20次。术后2周起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等非负重训练。骨折愈合后逐步过渡到助行器辅助行走,避免过早完全负重。
5、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需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之后每2个月复查直至骨折线消失。特别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患肢缩短、外旋畸形等愈合不良迹象。若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需及时处理。
康复期间建议保持每日3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饮食可增加黑芝麻、虾皮等富钙食材。睡眠时患肢下垫软枕保持外展中立位,坐位时避免双腿交叉。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持续低热需警惕深部感染。心理上需建立长期康复预期,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恢复进程。建议家属协助记录每日活动量及疼痛变化,复诊时向医生详细反馈。
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主要分为A1、A2、A3、B1、B2、B3六种类型,具体分型依据骨折线位置、粉碎程度及稳定性决定。该分型系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主要评估因素包括骨折线走向、小转子完整性、内侧皮质连续性等。
1、A1型A1型为简单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延伸至内侧皮质,内侧皮质保持完整。通常表现为单一骨折线无粉碎,属于稳定性骨折。治疗可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常用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可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短。
2、A2型A2型为粉碎性骨折伴内侧皮质断裂,但小转子未完全分离。骨折线呈螺旋形或多段形,内侧支撑结构部分破坏。需通过术中牵引恢复颈干角,常选择髓内钉系统固定。术后需严格避免早期负重,防止内固定失效,必要时需辅助外固定支架。
3、A3型A3型为反向斜行骨折,骨折线自小转子下方斜向大转子外侧。该型骨折极不稳定,易发生内翻畸形。治疗多采用长柄髓内钉或锁定钢板固定,需特别注意维持股骨颈前倾角。术后康复周期较长,需定期影像学评估骨折对位情况。
4、B1型B1型涉及转子下区域,骨折线延伸至小转子以下5厘米范围内。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常合并软组织损伤。治疗首选重建髓内钉固定,需恢复内侧皮质连续性。术中需注意保护坐骨神经,术后可能需延迟负重至骨痂形成。
5、B2型B2型为转子下骨折伴骨干粉碎,骨折块存在明显移位。多伴有骨质疏松或病理性因素,治疗难度较大。常采用长柄伽马钉或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必要时需植骨促进愈合。术后需密切监测下肢力线,预防旋转畸形愈合。
6、B3型B3型为复杂转子下骨折伴骨干多段碎裂,多由严重创伤导致。常需联合使用髓内钉与钢板固定,或采用分期手术治疗。术前需完善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形态,术中可能需临时牵引维持长度。康复期需个体化制定负重计划,警惕骨不连等并发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钙质与优质蛋白摄入,如牛奶、鱼肉及豆制品。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初期以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逐步过渡到助行器辅助行走。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出现患肢肿胀加剧或异常疼痛需及时就医。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压疮等并发症,家属应协助做好日常护理与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