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需重点关注制动保护、并发症预防及科学康复。主要注意事项包括骨折固定、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和定期复查。
1、骨折固定: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制动,使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维持骨折端稳定。避免患侧肢体负重或旋转动作,防止骨折移位。术后患者需遵医嘱佩戴髋关节保护支具,通常需维持6-8周。
2、疼痛管理:
骨折后48小时内可冰敷患处减轻肿胀,每2小时冰敷15分钟。医生可能开具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卧床期间变换体位时应托住患肢整体移动,避免局部剪切力引发剧痛。
3、营养支持:
每日需保证1500mg钙质摄入,可通过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补充。蛋白质摄入量应达1.2-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类、蛋清等优质蛋白。同时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化三醇等药物。
4、功能锻炼:
卧床期间应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每日3组每组20次。术后2周起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等非负重训练。骨折愈合后逐步过渡到助行器辅助行走,避免过早完全负重。
5、定期复查:
术后1个月需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之后每2个月复查直至骨折线消失。特别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患肢缩短、外旋畸形等愈合不良迹象。若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需及时处理。
康复期间建议保持每日3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饮食可增加黑芝麻、虾皮等富钙食材。睡眠时患肢下垫软枕保持外展中立位,坐位时避免双腿交叉。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出现持续低热需警惕深部感染。心理上需建立长期康复预期,避免焦虑情绪影响恢复进程。建议家属协助记录每日活动量及疼痛变化,复诊时向医生详细反馈。
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需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处理方式主要有手法复位外固定、牵引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通过专业手法将骨折端复位后,采用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同时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2、牵引治疗:
适用于全身状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通过胫骨结节骨牵引或皮牵引维持骨折端稳定,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10,持续8-12周。需注意预防牵引针道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3、闭合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大多数移位性骨折。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植入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创伤小且能早期活动。术后3天可开始床旁坐起,6周后逐步负重训练。
4、切开复位内固定:
针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通过手术直视下复位骨折块,采用角钢板、锁定钢板等内固定器材。术中需注意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分支,避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5、人工髋关节置换:
适用于骨折严重粉碎且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通过半髋或全髋置换恢复关节功能,术后第2天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床活动。需特别注意预防假体脱位,避免过度屈髋内旋动作。
骨折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蛋、豆制品不少于1.5克/公斤体重,配合维生素D和钙剂促进骨愈合。康复期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早期以踝关节屈伸、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6周后逐步增加髋关节活动度训练,12周后开始部分负重行走。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使用气垫床减轻局部压力。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出现患肢肿胀加剧、疼痛异常或发热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