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牵引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暴力、病理性骨折、高龄因素、重复应力损伤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稳定性骨折且全身状况较差的高龄患者。通过牵引手法使骨折端对合,配合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复位情况,固定期间需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
2、牵引治疗:
多用于术前临时固定或无法耐受手术者。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或皮肤牵引,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约为体重的1/7,需持续4-6周,期间需加强肺部护理和肢体功能锻炼。
3、闭合复位内固定:
主流治疗方式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内固定物,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势。术后3天可开始床上关节活动,6周后逐步负重训练。
4、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闭合复位失败者。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或95°角钢板固定,术中需重建内侧骨皮质连续性。术后需预防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效,12周内禁止完全负重。
5、人工关节置换:
针对极高龄且骨折严重粉碎的患者,可行双动头半髋置换术。术后24小时即可助行器辅助下地,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风险。需注意假体脱位预防和终身抗骨质疏松治疗。
康复期需加强高钙高蛋白饮食,每日补充维生素D800IU。早期进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6周后逐步增加髋关节主动活动度。使用助行器期间注意防跌倒,定期复查骨密度。合并骨质疏松者需持续使用唑来膦酸等抗骨松药物,建议居家环境进行防滑改造,卫生间加装扶手,睡床高度调整至坐位时双脚可平放地面。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骨牵引、内固定手术、外固定支架、人工关节置换等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病理性骨折、长期激素使用、骨肿瘤转移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适用于稳定性骨折且无明显移位的情况。通过专业医生手法调整骨折断端位置,配合石膏或支具固定。复位后需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愈合情况,避免过早负重活动。老年患者需注意预防复位后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和肺炎。
2、骨牵引适用于全身状况较差暂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持续牵引维持骨折对位,牵引重量需根据患者体重调整。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下肢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牵引时间通常需要数周,并发症包括针道感染和关节僵硬。
3、内固定手术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是常用术式。手术需在骨折后48小时内完成以降低并发症概率,术中需C型臂X线机辅助定位。术后早期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内固定物可能发生断裂或松动需定期随访。
4、外固定支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通过体外支架连接经皮钢针固定骨折端,便于伤口护理和观察。需每日消毒针道预防感染,支架调整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固定稳定性较内固定差,通常作为临时过渡方案。
5、人工关节置换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合并髋关节炎的老年患者。半髋或全髋置换可早期恢复关节功能,术后第2天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床活动。需预防假体脱位和深静脉血栓,长期可能发生假体松动或下沉需定期影像学评估。
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促进骨愈合,每日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康复期进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助行器辅助行走。卧床期间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咳嗽时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移位。术后3个月内避免患侧完全负重,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