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牵引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暴力、病理性骨折、高龄因素、重复应力损伤等原因引起。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稳定性骨折且全身状况较差的高龄患者。通过牵引手法使骨折端对合,配合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固定6-8周。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复位情况,固定期间需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
2、牵引治疗:
多用于术前临时固定或无法耐受手术者。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或皮肤牵引,维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约为体重的1/7,需持续4-6周,期间需加强肺部护理和肢体功能锻炼。
3、闭合复位内固定:
主流治疗方式包括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内固定物,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的优势。术后3天可开始床上关节活动,6周后逐步负重训练。
4、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闭合复位失败者。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或95°角钢板固定,术中需重建内侧骨皮质连续性。术后需预防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效,12周内禁止完全负重。
5、人工关节置换:
针对极高龄且骨折严重粉碎的患者,可行双动头半髋置换术。术后24小时即可助行器辅助下地,显著降低卧床并发症风险。需注意假体脱位预防和终身抗骨质疏松治疗。
康复期需加强高钙高蛋白饮食,每日补充维生素D800IU。早期进行踝泵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6周后逐步增加髋关节主动活动度。使用助行器期间注意防跌倒,定期复查骨密度。合并骨质疏松者需持续使用唑来膦酸等抗骨松药物,建议居家环境进行防滑改造,卫生间加装扶手,睡床高度调整至坐位时双脚可平放地面。
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主要分为A1、A2、A3、B1、B2、B3六种类型,具体分型依据骨折线位置、粉碎程度及稳定性决定。该分型系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主要评估因素包括骨折线走向、小转子完整性、内侧皮质连续性等。
1、A1型A1型为简单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延伸至内侧皮质,内侧皮质保持完整。通常表现为单一骨折线无粉碎,属于稳定性骨折。治疗可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常用动力髋螺钉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可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短。
2、A2型A2型为粉碎性骨折伴内侧皮质断裂,但小转子未完全分离。骨折线呈螺旋形或多段形,内侧支撑结构部分破坏。需通过术中牵引恢复颈干角,常选择髓内钉系统固定。术后需严格避免早期负重,防止内固定失效,必要时需辅助外固定支架。
3、A3型A3型为反向斜行骨折,骨折线自小转子下方斜向大转子外侧。该型骨折极不稳定,易发生内翻畸形。治疗多采用长柄髓内钉或锁定钢板固定,需特别注意维持股骨颈前倾角。术后康复周期较长,需定期影像学评估骨折对位情况。
4、B1型B1型涉及转子下区域,骨折线延伸至小转子以下5厘米范围内。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常合并软组织损伤。治疗首选重建髓内钉固定,需恢复内侧皮质连续性。术中需注意保护坐骨神经,术后可能需延迟负重至骨痂形成。
5、B2型B2型为转子下骨折伴骨干粉碎,骨折块存在明显移位。多伴有骨质疏松或病理性因素,治疗难度较大。常采用长柄伽马钉或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必要时需植骨促进愈合。术后需密切监测下肢力线,预防旋转畸形愈合。
6、B3型B3型为复杂转子下骨折伴骨干多段碎裂,多由严重创伤导致。常需联合使用髓内钉与钢板固定,或采用分期手术治疗。术前需完善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形态,术中可能需临时牵引维持长度。康复期需个体化制定负重计划,警惕骨不连等并发症。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钙质与优质蛋白摄入,如牛奶、鱼肉及豆制品。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初期以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逐步过渡到助行器辅助行走。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进度,出现患肢肿胀加剧或异常疼痛需及时就医。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压疮等并发症,家属应协助做好日常护理与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