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头部外伤、内耳供血不足、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
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位置改变时出现短暂性眩晕。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耳石结构异常,增加脱落风险。头部外伤可直接损伤耳石器官,导致耳石脱落移位。内耳供血不足会影响耳石代谢,使其容易脱落。骨质疏松患者耳石密度降低,更易发生耳石症。耳石症通常表现为头位变化时突发眩晕,持续时间短,可伴有恶心呕吐,但无耳鸣及听力下降。
耳石症可通过耳石复位治疗改善症状,常用药物包括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银杏叶提取物片等。日常应避免快速转头或低头,睡眠时垫高头部,适度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复发。
耳石症不治疗可能导致眩晕反复发作、跌倒受伤及焦虑抑郁等风险。耳石症是内耳耳石脱落引起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虽非致命性疾病,但长期未干预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耳石脱落会干扰内耳平衡功能,患者在头部转动或体位变化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频繁发作易导致意外跌倒,老年人可能引发骨折等二次伤害。眩晕反复出现还会引发睡眠障碍和情绪问题,部分患者因恐惧发作而减少活动,进一步加重焦虑。少数患者可能因长期前庭功能紊乱出现慢性头晕。
建议眩晕发作时保持静止并就医,确诊后可接受耳石复位治疗。日常避免快速转头或剧烈运动,睡眠时垫高头部有助于减少耳石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