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通过胰岛素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常由糖尿病控制不佳、感染、应激、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
1、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能导致体内胰岛素不足,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最终引发酮症酸中毒。治疗需及时补充胰岛素,如速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剂量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同时监测血糖和酮体。
2、感染:感染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酮体生成增加。治疗需积极控制感染,如使用抗生素阿莫西林500mg口服,每日三次,同时补充胰岛素和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
3、应激:手术、创伤、情绪波动等应激状态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抑制胰岛素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和酮体生成。治疗需消除应激源,如心理疏导或疼痛管理,同时补充胰岛素和液体。
4、药物使用不当: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增加酮症酸中毒风险。治疗需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如将糖皮质激素剂量减半,同时补充胰岛素和液体。
5、其他因素:如妊娠、酗酒、饮食不当等也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治疗需针对具体原因进行干预,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需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蔬菜等。适当运动有助于血糖控制,如每天步行30分钟。定期监测血糖和酮体,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立即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密切监测血糖与酮体、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调整胰岛素用量、预防感染、心理支持等。
1、监测血糖与酮体每小时监测血糖及尿酮体或血酮体水平,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控制在每小时3.9-6.1mmol/L为宜。使用快速血糖仪检测指尖血糖,尿酮体检测需留取新鲜中段尿液。若血糖持续高于13.9mmol/L或酮体阳性,需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纠正脱水与电解质建立双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初始1-2小时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24小时补液量按体重6-10%计算。每2-4小时监测血钾水平,尿量>30ml/h后需在液体中加入氯化钾。注意观察皮肤弹性、尿量及意识状态变化。
3、调整胰岛素用量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每小时0.1U/kg,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禁止突然停用胰岛素,过渡期需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根据血糖值每2-4小时调整一次剂量。
4、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及会阴清洁,每日进行2次口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骨突处垫减压敷料。留置导管者每日更换敷贴,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体温超过38℃需进行血培养检查。
5、心理支持解释治疗过程缓解焦虑情绪,采用放松训练减轻应激反应。指导患者识别心悸、冷汗等低血糖前兆,建立急救卡注明疾病信息与用药记录。家属需学习血糖监测技术,协助制定个性化饮食运动计划。
患者出院后需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遵医嘱规范注射胰岛素。饮食采用低糖高纤维配方,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摄入甜食及高脂食物。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时长不超过30分钟。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时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