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腰椎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转移、病理性骨折、先天性骨病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严格卧床4-8周,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卧床期间应定时轴向翻身,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避免压疮发生。可在腰背部垫软枕维持生理曲度,下肢保持轻度屈曲位缓解神经压迫症状。
2、支具固定稳定性骨折可选用胸腰骶支具或腰围制动,固定时间通常为8-12周。支具需全天佩戴,仅在卧床休息时可暂时解除。定制支具应贴合体型,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避免皮肤压伤或固定失效。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炎症反应,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服用阿仑膦酸钠片抑制骨吸收,同时补充碳酸钙D3片。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4、物理治疗急性期48小时后可开始超短波治疗促进血肿吸收,恢复期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预防肌肉萎缩。骨折愈合后通过核心肌群训练增强脊柱稳定性,水中运动疗法可减轻关节负荷,逐步恢复腰椎活动度。
5、手术治疗不稳定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严重椎体塌陷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术后需佩戴支具3-6个月,定期复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康复期应保持每日钙质摄入800-1000毫克,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食物。避免弯腰提重物等动作,睡眠时采用侧卧位减轻腰椎压力。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预防再次骨折发生。恢复工作后建议每坐立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必要时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腰靠支撑。
腰椎骨折患者能否下蹲大便需根据骨折严重程度决定。稳定性骨折且无神经损伤时,可在支具保护下尝试缓慢下蹲;不稳定性骨折或伴有神经症状时,需绝对禁止下蹲动作。
腰椎骨折初期通常需要严格卧床休息,此时排便建议使用便盆或床旁坐便器。骨折后4-6周经影像学复查确认骨折稳定性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坐位排便。佩戴腰部支具能有效减轻椎体压力,下蹲时应保持背部挺直,避免弯腰驼背姿势,必要时可借助扶手或助行器分担下肢负重。
存在椎体压缩超过50%、骨折碎片移位或合并脊髓损伤等情况时,任何形式的腰部弯曲都可能加重损伤。这类患者需长期保持脊柱中立位,排便应采用侧卧位使用便盆,或选择可调节高度的坐便椅。马尾神经受压患者还可能存在排便功能障碍,需配合药物通便或间歇性导尿处理。
腰椎骨折患者应保持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可适量食用火龙果、西梅等润肠食物。康复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排便时避免突然扭转身体,三个月内禁止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X线或核磁共振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若出现下肢麻木、排便困难加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