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命名源于其典型症状与植物荨麻接触皮肤后引发的皮疹相似。该疾病在医学上称为urticaria,临床特征主要为皮肤出现风团伴瘙痒,发病机制涉及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
荨麻疹这一中文名称直观体现了疾病特征。古代医家观察到患者皮肤出现的红色风团,与接触荨麻科植物后产生的皮肤反应高度相似,故以荨麻类比命名。荨麻叶片表面布满含有蚁酸等刺激性物质的刺毛,人体接触后数分钟内会出现红肿、灼热和瘙痒,这与荨麻疹急性发作时的临床表现高度吻合。现代医学证实两者均属于Ⅰ型变态反应,但荨麻疹的诱因更为复杂多样。
从词源学角度,urticaria一词源自拉丁语urtica,意为荨麻。这种跨文化的命名一致性反映了该疾病的典型特征。我国明代外科正宗已有记载,清代医宗金鉴将其归入瘾疹范畴,描述为皮肤忽起风团,时隐时现,如蚊叮虫咬之状。现代医学分类中,荨麻疹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诱因可分为物理性、胆碱能性等多种亚型,但所有类型均表现为特征性风团反应。
荨麻疹的发病涉及免疫与非免疫机制。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感染因素、物理刺激等,这些因素导致皮肤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形成局限性水肿即风团。部分慢性病例可能与自身免疫抗体或慢性炎症状态相关。诊断时需详细询问病史,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或激发试验,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基础,严重时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
荨麻疹患者应避免已知诱发因素,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急性发作期可冷敷缓解瘙痒,慢性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可能诱因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若伴随呼吸困难、腹痛或头晕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医。
荨麻疹患者夜间瘙痒明显时,可通过中药外洗、穴位按压、口服中成药、冷敷及调整环境湿度等方式快速缓解。荨麻疹可能与风热袭表、血虚风燥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风团、剧烈瘙痒等症状。
1、中药外洗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煎汤外洗可缓解瘙痒。取马齿苋30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0克加水煮沸,待水温降至适宜后擦洗患处。马齿苋能清热利湿,地肤子可祛风止痒,白鲜皮具有燥湿解毒作用。外洗时避免用力摩擦皮肤,每日1次,连续使用3天未见改善需停用。
2、穴位按压按压曲池穴与血海穴有助于祛风止痒。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血海穴在膝盖内上方约三横指处。用拇指指腹以适中力度按压穴位,每次持续按压1分钟,重复进行5次。该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适合突发性瘙痒发作时应急使用。
3、口服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肤痒颗粒、防风通圣丸等中成药可辨证使用。消风止痒颗粒含荆芥穗、防风等成分,适用于风热型荨麻疹。肤痒颗粒具有养血祛风功效,适合血虚风燥型患者。防风通圣丸能解表通里,对伴有便秘的荨麻疹有效。需在中医师指导下选择剂型与疗程。
4、冷敷处理用冷藏后的生理盐水纱布冷敷瘙痒部位。将4层无菌纱布浸透0.9%氯化钠溶液,冷藏10分钟后敷于患处,每次15分钟。低温可降低皮肤神经敏感度,生理盐水能避免刺激。注意冷敷温度不宜过低,避免直接使用冰块接触皮肤。
5、湿度调节保持卧室湿度在50%-60%可减少皮肤干燥诱发的瘙痒。使用加湿器时应每日换水并清洁水箱,避免滋生霉菌。夜间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床品选择透气性好的天然材质。洗澡水温控制在37℃以下,沐浴后及时涂抹无刺激保湿剂。
荨麻疹患者日常需避免食用海鲜、辛辣食物及酒精等可能加重症状的饮食。保持规律作息,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过度抓挠导致皮肤破损。记录每日发作时间、诱因及用药情况,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须立即就医处理。长期反复发作或伴随发热等症状时,建议至皮肤科进行过敏原检测与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