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根部缺损可能由机械磨损、酸蚀症、牙周病、咬合创伤、龋病等原因引起,通常需要根据缺损程度进行针对性治疗。
1、机械磨损长期使用硬毛牙刷横向刷牙或频繁啃咬硬物可能导致牙颈部楔状缺损。缺损初期表现为牙本质敏感,伴随冷热刺激痛。日常需改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缺损较深时可选择玻璃离子水门汀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重度缺损需考虑全冠修复。
2、酸蚀症长期接触酸性物质如碳酸饮料、胃酸反流会造成牙体溶解性缺损。典型表现为牙面光滑凹陷伴釉质脱矿。建议减少酸性饮食摄入,反流性疾病患者需治疗原发病。缺损可用氟化钠甘油糊剂脱敏,较大缺损需进行瓷贴面修复。
3、牙周病进展期牙周炎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龈退缩,使牙根暴露并发生根面龋。常伴随牙龈出血、牙齿松动。需进行龈下刮治控制感染,根面龋可使用3M玻璃离子充填。严重骨吸收病例需结合引导骨再生手术。
4、咬合创伤异常咬合关系可能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引发牙根微裂或V形缺损。常见于夜磨牙患者,伴随颞下颌关节弹响。需佩戴咬合垫分散咬合力,缺损处可用流动树脂修补,严重裂纹牙需根管治疗后行桩核冠修复。
5、龋病根面龋好发于中老年牙根暴露人群,病变呈棕黑色软化组织。可能与唾液减少、口腔卫生不良有关。早期可使用含氟涂料,已形成龋洞需用GC Fuji IX充填。深龋近髓时需先进行活髓切断术再修复。
日常应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避免过度横向刷牙。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缺损及时干预。中重度缺损需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牙髓暴露或牙齿折裂。修复后需避免咬硬物,定期复查修复体密合度。牙周病患者需维持3个月一次的牙周维护治疗。
舌下系带根部出现血泡可能与局部创伤、口腔黏膜病变或血管异常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血泡常见于进食硬物刮伤、牙齿误咬或口腔黏膜受摩擦刺激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表现为突发的紫红色囊泡,伴随轻微疼痛或异物感,通常1-2天可自行吸收。若因口腔溃疡或扁平苔藓等黏膜疾病引起,血泡周围可能出现白膜或糜烂面,需配合抗炎治疗。血管瘤等异常血管增生也可能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血泡,触诊质地柔软且按压不退色。
日常应避免进食尖锐食物,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血泡未消退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若血泡持续增大、频繁复发或伴有出血,需尽早就诊口腔科排查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