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抑制试验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学检测方法,通过抑制红细胞凝集现象来测定抗体效价或鉴定病毒亚型。
血凝抑制试验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蛋白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特性。当病毒与红细胞混合时,血凝素会与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导致红细胞交联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若待测血清中含有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抗体会与病毒血凝素结合并阻断其与红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凝集现象的发生。通过系列稀释待测血清,观察凝集抑制的终点效价,可定量评估抗体水平。该试验需严格控制红细胞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条件,通常采用96孔微量板进行操作,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已知阳性血清作为质控标准。
试验过程中需注意消除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的干扰,部分样本需预先用受体破坏酶处理。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包膜病毒的抗体检测和分型研究,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但灵敏度低于ELISA等现代免疫学方法。开展试验时应遵守生物安全规范,病毒灭活后方可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