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手术通常从鼻腔内部或面部特定区域开刀,具体入路方式主要有鼻内镜手术、柯-陆氏手术、额窦环钻术、经上颌窦筛窦切除术、鼻外筛窦切除术等。
1、鼻内镜手术鼻内镜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方式,通过自然鼻腔通道进入,无需外部切口。医生使用内镜和精细器械清除病变黏膜及阻塞物,适用于筛窦、蝶窦和上颌窦病变。该方式创伤小且恢复快,但需术后定期冲洗防止粘连。
2、柯-陆氏手术柯-陆氏手术需在上唇与牙龈交界处做切口,经此进入上颌窦处理炎症组织。适用于复杂上颌窦炎伴息肉或囊肿的情况,术后可能出现面部麻木感,需避免用力擤鼻以防出血。
3、额窦环钻术针对顽固性额窦炎,可在眉弓内侧做微小皮肤切口,通过环钻器械开放额窦引流通道。该方式可能遗留细小疤痕,术后需密切观察有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4、经上颌窦筛窦切除术通过上颌窦自然开口或辅助切口处理相邻筛窦病灶,适用于上颌窦与筛窦联合病变。术中可能需暂时填塞止血材料,术后需预防窦腔粘连。
5、鼻外筛窦切除术在鼻根部或内眦处做外部切口直达筛窦,适用于鼻内镜无法处理的广泛病变或肿瘤。术后需加压包扎减少眶周肿胀,警惕视力变化等眶并发症。
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冲洗液。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及高空作业,饮食选择温凉流质减少出血风险。定期复查鼻内镜评估愈合情况,若出现持续头痛、发热或视力异常需立即就医。日常加强鼻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喷雾保持湿润,戒烟酒及辛辣食物以促进黏膜修复。
鼻窦炎可能由感冒、过敏反应、鼻腔结构异常、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
1、感冒感冒是鼻窦炎的常见诱因,病毒感染导致鼻腔黏膜充血肿胀,阻塞鼻窦开口,影响分泌物排出。感冒引起的鼻窦炎多为急性,症状包括鼻塞、流涕、面部胀痛等。保持鼻腔湿润、多饮水有助于缓解症状,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2、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腔黏膜发生变态反应,出现水肿和分泌物增多。长期过敏可导致鼻窦引流不畅,形成慢性鼻窦炎。控制过敏原接触、使用抗组胺药物能减轻症状,严重时需进行脱敏治疗。
3、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解剖异常会阻碍鼻窦通气引流,增加分泌物潴留风险。这类结构性因素导致的鼻窦炎往往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通过鼻内镜手术矫正解剖异常,能显著改善鼻窦引流功能。
4、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侵入鼻窦可引起化脓性炎症,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细菌性鼻窦炎常伴随发热、头痛等症状,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等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鼻窦穿刺引流。
5、真菌感染曲霉菌、毛霉菌等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可引发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这类患者会出现鼻腔坏死、剧烈头痛等症状,需使用两性霉素B等抗真菌药物,严重者需要手术清创治疗。
预防鼻窦炎需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过敏原,及时治疗鼻腔疾病。出现持续鼻塞、脓涕、头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发展为慢性鼻窦炎。日常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戒烟限酒,增强体质锻炼,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鼻窦炎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