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穿刺活检主要用于明确肺部病变性质,是诊断肺癌、肺结核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肺穿刺活检的适应症主要有肺部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肺部感染病原体不明、肺部弥漫性病变诊断困难、肺癌分期评估、治疗后疗效评估等。
1、肺部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当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结节或肿块,无法通过无创检查明确性质时,肺穿刺活检可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常见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肺癌、肺结核球、肺错构瘤等。对于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活检结果对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2、肺部感染病原体不明:对于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的肺部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出现的特殊感染,肺穿刺活检可获取病变组织进行微生物学检查。这种方法有助于明确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指导精准抗感染治疗。
3、肺部弥漫性病变诊断困难:间质性肺疾病、肺结节病等弥漫性病变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常不典型,肺穿刺活检可提供组织病理学依据。通过病理检查可区分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等疾病,避免误诊误治。
4、肺癌分期评估:对于确诊肺癌的患者,肺穿刺活检可帮助判断肿瘤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通过活检获取的组织可进行分子病理检测,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准确分期对手术可行性评估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5、治疗后疗效评估: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肺穿刺活检可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变化,判断肿瘤细胞坏死程度和残留情况,为后续治疗调整提供参考。对于疗效不佳者,可及时更换治疗方案。
肺穿刺活检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手术风险。术后需密切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患者应避免剧烈咳嗽和运动,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若出现胸痛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骨穿刺检查通常会有轻微疼痛感,但多数人可以耐受。疼痛程度主要与穿刺部位、个体痛阈、操作技术等因素有关。
骨穿刺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主要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肿瘤骨转移等疾病的诊断。操作时医生会先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使用特制穿刺针抽取少量骨髓组织。穿刺瞬间可能出现短暂胀痛或酸胀感,类似打针时的疼痛级别,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0秒。儿童、消瘦患者或髂后上棘穿刺者痛感可能稍明显,但麻醉充分的情况下疼痛可控。
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较剧烈疼痛,多见于骨质疏松严重者、穿刺定位偏差或麻醉不充分时。精神高度紧张可能放大痛觉,检查前与医生充分沟通有助于缓解焦虑。术后穿刺点可能有1-2天隐痛,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提前告知避免操作后出血风险。
检查前可正常进食避免低血糖,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暴露穿刺部位。术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剧痛、穿刺处红肿渗液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补充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瘦肉、菠菜等,促进造血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