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通常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症状。治疗方案主要有药物治疗、放置宫内节育系统、手术治疗、中医调理、介入治疗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子宫腺肌病的首选方案,常用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孕激素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减轻痛经和月经量过多等症状。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可能出现症状复发。
2、放置宫内节育系统含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系统能持续释放孕激素,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有效缓解痛经和减少月经量。这种方法适合已完成生育且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一般需要每5年更换一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副作用。
3、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病灶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等。病灶切除术适合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但存在复发风险。子宫切除术可根治疾病,但仅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的患者。
4、中医调理中医认为子宫腺肌病与气血瘀滞有关,可采用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中药进行调理。常用方剂包括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等。针灸、艾灸等外治法也有助于缓解症状。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效果因人而异。
5、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包括子宫动脉栓塞术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病灶血供使其萎缩,适合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利用超声波精准消融病灶,具有无创优势。这些方法可能影响生育功能,需谨慎选择。
子宫腺肌病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限制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定期复查,遵医嘱规范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或中断治疗。
子宫腺肌病通常需要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宫腔镜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五项核心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评估子宫形态,典型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质地变硬伴压痛。月经期检查可发现子宫触痛加剧,约半数患者合并子宫后壁球形隆起。该检查可初步判断病变范围,但需结合影像学确诊。
2、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为首选影像学手段,特征包括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伴囊性区,可见肌层内点状强回声。多普勒显示病灶周边血流信号增强。三维超声能更准确测量病灶浸润深度,对分型诊断价值显著。
3、磁共振成像: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模糊、肌层内高信号病灶等典型表现。T2加权像可鉴别局限型与弥漫型病变,准确率达90%以上,是术前评估的金标准。
4、宫腔镜检查:
直接观察宫腔形态,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开口异常增多、宫腔变形等特征。同时能排除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类似疾病,必要时可进行定点活检明确诊断。
5、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清CA125水平可能轻度升高通常<100U/ml,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该指标更适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单独检测诊断价值有限。
建议检查前3天避免性生活及阴道冲洗,选择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检查结果更准确。日常可尝试低脂高纤维饮食,减少红肉摄入;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疼痛发作时使用暖水袋热敷下腹部。若出现经量骤增、严重贫血或疑似恶变倾向,需立即复查超声并完善组织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