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过敏可通过回避过敏原、皮肤护理、口服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缓解。过敏反应通常由食物过敏、接触性过敏、吸入性过敏、药物过敏、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回避过敏原明确过敏原是治疗的关键,家长需通过食物日记或过敏原检测识别致敏物质。牛奶、鸡蛋、花生等食物过敏需严格忌口,尘螨、花粉等吸入性过敏应保持环境清洁。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过敏时,母亲需同步规避相关食物。
2、皮肤护理湿疹等皮肤过敏需使用温水清洗,避免碱性洗浴用品。清洗后立即涂抹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皮肤破损时可短期使用氧化锌软膏。衣物选择纯棉材质,避免羊毛等粗糙面料摩擦刺激。
3、口服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等二代抗组胺药能缓解荨麻疹的瘙痒症状。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适用于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用药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症状控制后应逐渐减量。
4、外用糖皮质激素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适用于轻度湿疹,糠酸莫米松乳膏可用于中重度皮损。面部及皮肤皱褶处建议选用弱效激素,连续使用不超过一周。激素药膏需与保湿剂间隔半小时涂抹,避免混合使用。
5、免疫调节治疗对于顽固性过敏可考虑口服孟鲁司特钠调节免疫反应。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能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严重过敏患儿需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笔,家长应掌握急救操作方法。
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在50%左右,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和床上用品。辅食添加应遵循单一品种、少量开始的原则,每新增一种食物观察3天。过敏体质宝宝接种疫苗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接种后留观时间延长至30分钟。记录过敏发作的时间、环境和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偏方或未经证实的保健品,所有治疗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宝宝过敏性鼻炎可通过避免过敏原、鼻腔冲洗、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方式治疗。过敏性鼻炎通常由尘螨、花粉、动物皮屑、霉菌、冷空气等因素引起。
1、避免过敏原家长需帮助宝宝识别并远离过敏原,如定期清洗床单被罩、使用防螨寝具、减少接触毛绒玩具。保持室内湿度在合适范围,避免使用地毯和厚重窗帘。外出时佩戴口罩可减少花粉吸入,宠物毛发过敏者应限制宠物进入卧室。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能清除鼻腔分泌物和过敏原。婴幼儿可使用滴鼻式冲洗器,较大儿童可用喷雾式洗鼻器。操作时注意将宝宝头部侧倾,避免呛咳。每日重复进行可缓解鼻塞症状,但冲洗压力不宜过大。
3、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二代抗组胺药适用于儿童。这类药物能阻断组胺受体,减轻打喷嚏和流涕症状。需遵医嘱按年龄体重调整剂量,部分药物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
4、鼻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局部激素可有效控制鼻腔炎症。使用前需摇匀,喷头避免直接接触鼻黏膜。家长应监督宝宝用药后漱口,长期使用需定期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5、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颗粒通过抑制白三烯通路改善鼻塞和夜间症状,尤其适合合并哮喘的患儿。需在睡前服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和腹痛。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宝宝情绪变化,少数可能出现兴奋或失眠。
家长应记录宝宝症状发作时间与环境因素,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饮食上保证维生素C和Omega-3脂肪酸摄入,如猕猴桃、深海鱼等。保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卧室使用空气净化器,换季时提前做好防护措施。若出现持续发热、脓性鼻涕或呼吸急促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