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1.2厘米的肾结石通常难以自行排出,多数情况下需医疗干预。结石处理方式主要有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经皮肾镜取石、药物辅助排石及生活方式调整。
1、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直径1厘米左右的肾结石,通过高频声波将结石击碎成小颗粒。该方法无需手术切口,但可能需多次治疗。碎石后需配合大量饮水促进碎片排出,可能出现血尿或腰痛等短暂副作用。
2、输尿管镜碎石:
采用细径内窥镜经尿道进入输尿管,配合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适合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可同时处理伴随的输尿管狭窄。术后需留置双J管2-4周,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
3、经皮肾镜取石:
通过腰部穿刺建立通道,直接粉碎并取出较大结石。适用于1.5厘米以上结石或鹿角形结石,需全身麻醉。术后需监测出血和感染风险,恢复期较其他方式更长。
4、药物辅助排石:
α受体阻滞剂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5毫米以下碎片排出。枸橼酸盐类药物能抑制结石生长,适用于尿酸结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过敏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5、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保持尿液稀释,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坚果。适度增加柑橘类水果摄入,其含有的枸橼酸可抑制结石形成。避免久坐不动,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促进代谢。
肾结石患者应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变化,突发剧烈腰痛伴血尿需急诊处理。饮食上注意钙磷平衡,避免过量蛋白质摄入。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针对性调整膳食结构,尿酸结石需低嘌呤饮食,草酸钙结石需控制草酸摄入。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预防复发。
药流后孕囊通常在6小时内排出,完全排出需要1-3周。
药物流产的排出时间分为孕囊排出和蜕膜组织排出两个阶段。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后,孕囊会在6小时内随阴道出血排出,此时可见明显的妊娠组织物。随后子宫内残留的蜕膜组织会逐渐脱落,表现为持续1-3周的阴道出血,出血量由多至少直至停止。若出血超过3周或出现发热、剧烈腹痛需警惕不全流产,应及时复查超声。
流产后需卧床休息1-3天,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会阴清洁,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