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方面。
1、发病机制:
缺血性脑卒中由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心源性栓塞。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多与高血压、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相关。
2、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多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出血性脑卒中常伴随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症状进展更快更严重。
3、影像学特征:
CT检查中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可能无异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出血性脑卒中CT立即显示高密度血肿,MRI的DWI序列对缺血灶更敏感。
4、治疗原则:
缺血性脑卒中需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出血性脑卒中需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严重时需手术清除血肿或夹闭动脉瘤。
5、预后差异:
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对较好,但可能遗留功能障碍。出血性脑卒中致死率更高,幸存者常伴有严重后遗症,康复周期更长。
预防方面需针对性控制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重点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建议低盐低脂饮食,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出血性脑卒中需严格控压,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多摄入富含钾镁的深色蔬菜。两类患者均需戒烟限酒,定期监测相关指标,遵医嘱规范用药。康复期可结合针灸、肢体功能训练等综合干预。
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肢体无力及意识障碍。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因颅内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受压或损伤,早期表现为突发性难以忍受的头痛,多伴有喷射状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严重时可进展为偏瘫。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言语含糊、视物模糊或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少数情况下可伴随癫痫发作、瞳孔不等大或呼吸异常。这些症状与出血部位和范围密切相关,例如脑干出血易引发呼吸循环衰竭。
发病后应立即平卧,避免搬动头部,尽快联系急救人员转运至有卒中中心的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