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主要检查激素分泌异常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病变、肾上腺疾病、性腺功能异常等。
1、糖尿病内分泌科常规筛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功能,对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进行分型诊断。典型症状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伴体重下降,可能伴随视网膜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常用药物有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阿卡波糖片等。
2、甲状腺疾病通过甲状腺功能五项、甲状腺抗体及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等疾病。甲亢患者易出现心悸手抖,甲减常见畏寒乏力,桥本甲状腺炎需监测抗体水平。治疗药物包括甲巯咪唑片、左甲状腺素钠片等。
3、垂体病变针对生长激素瘤、泌乳素瘤等垂体肿瘤进行激素水平检测和核磁共振检查。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患者需评估生长激素,闭经泌乳综合征需查泌乳素值。常用溴隐亭片抑制泌乳素分泌。
4、肾上腺疾病皮质醇增多症通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检测肾素活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发作性高血压时需查尿儿茶酚胺。治疗药物有螺内酯片、酮康唑片等。
5、性腺功能异常女性闭经、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需检测性激素六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升高,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根据病因使用戊酸雌二醇片、十一酸睾酮软胶囊等药物调节。
内分泌疾病多需长期管理,建议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控制精制糖摄入,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出现不明原因体重骤变、口渴多尿、情绪波动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内分泌科完善激素水平检测。部分内分泌疾病具有遗传倾向,家族成员可进行早期筛查。
耳朵发炎可能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反应、耳道损伤、耳垢堆积等原因引起。耳朵发炎通常表现为耳痛、耳痒、听力下降、耳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耳朵发炎的常见原因,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引起。游泳后耳道潮湿、掏耳不当导致皮肤破损等情况容易诱发细菌感染。患者可能出现耳道红肿、脓性分泌物、剧烈疼痛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同时保持耳道干燥清洁。
2、病毒感染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可能引发病毒性中耳炎,常见于感冒后。病毒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鼓膜充血、耳闷胀感,可能伴随发热、耳鸣。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布洛芬缓解疼痛。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过敏反应过敏性体质人群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时,可能引发外耳道或中耳过敏反应。典型表现为耳道瘙痒、水肿,可能伴随打喷嚏、流涕等全身症状。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严重时可短期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炎症。
4、耳道损伤使用尖锐物品掏耳、耳机长期摩擦、外力撞击等可能导致耳道皮肤破损,破坏局部防御屏障。损伤后易继发感染,出现刺痛、渗液等症状。治疗需停止刺激行为,保持创面清洁,可遵医嘱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5、耳垢堆积耳垢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可能形成坚硬耵聍栓塞,刺激耳道皮肤引发炎症。表现为耳闷、耳鸣,进水后症状加重。治疗需由医生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后专业清理,禁止自行掏挖。油性耳垢体质者建议每半年进行专业耳道清洁。
预防耳朵发炎需注意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避免频繁掏耳,清洁时仅处理外耳廓;控制过敏原接触,定期更换床上用品;感冒时正确擤鼻涕,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病原体进入中耳。出现持续耳痛、听力下降或发热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慢性中耳炎或影响鼓膜功能。儿童患者家长应定期检查耳道状况,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周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