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异物多坠入右侧主支气管,这与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右侧主支气管相比左侧更粗短且走行更垂直,与气管中轴线的夹角较小,异物受重力影响更容易进入右侧。成人右侧主支气管直径通常比左侧大,儿童差异更明显。异物进入后可能卡在支气管开口或更远端,导致局部黏膜水肿和炎症反应。部分尖锐异物可能刺穿支气管壁引发气胸或纵隔感染。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米可能膨胀堵塞管腔,金属异物可能随呼吸移动损伤周围组织。
少数情况下异物可能进入左侧主支气管,多见于支气管解剖变异或异物形状特殊时。左侧主支气管较细长且与气管夹角较大,但若异物体积较小或呈长条状,可能在气流作用下进入左侧。某些特殊体位如左侧卧位时,重力作用可能增加左侧支气管异物概率。婴幼儿因支气管发育不完善,左右差异不如成人显著。
发生气管异物后需立即停止进食并避免剧烈咳嗽,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尝试排出异物。无论异物位于哪侧支气管均属急症,须尽快到急诊科或耳鼻喉科就诊。医生可能通过支气管镜取出异物,严重者需开胸手术。日常生活中应养成细嚼慢咽习惯,儿童进食时避免跑跳哭笑,不要将小物件含在口中玩耍。
气管异物可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背部叩击法、胸部冲击法、喉镜取物术、气管切开术等方式处理。气管异物通常由误吞食物、玩具零件、假牙脱落、呕吐物反流、痰液堵塞等原因引起。
1、海姆立克急救法适用于意识清醒的成人和儿童。施救者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握拳置于患者脐上两横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腹部,重复进行直至异物排出。该方法通过增加腹腔压力推动膈肌上移,促使肺部气体冲出气道。注意儿童需调整力度,避免造成内脏损伤。
2、背部叩击法适用于婴幼儿及意识不清者。将患者头低脚高俯卧于前臂,用手掌根部在两侧肩胛骨之间快速叩击5次。利用震动使异物松动,配合重力作用促使异物脱落。若无效可转为胸部按压法,用两指在胸骨下半段快速按压5次,两种方法交替进行。
3、胸部冲击法针对孕妇或肥胖者等不适用腹部冲击的情况。施救者双手置于患者胸骨中下部,向内上方快速按压,原理类似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需注意保持患者气道开放,观察口腔是否有异物排出。若患者失去意识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
4、喉镜取物术由医护人员在急诊科操作,使用喉镜暴露声门后,用异物钳或吸引器取出可见异物。适用于部分阻塞且位置较浅的病例,术前需评估患者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吸氧。若异物为尖锐物品或嵌入组织,需谨慎操作避免二次损伤。
5、气管切开术当完全性梗阻且其他方法无效时,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医生在环甲膜处作横向切口插入套管,适用于声门上区异物嵌顿。术后需预防皮下气肿和纵隔感染,24小时内转诊行支气管镜取出异物。该操作存在声带损伤风险,非专业人员禁止尝试。
预防气管异物需养成细嚼慢咽习惯,避免进食时说笑跑动。儿童应远离坚果、果冻等高风险食物,玩具需符合年龄安全标准。老年人需定期检查假牙牢固度,卧床者进食时保持半坐位。家庭可学习急救技能,配备急救包和医用吸引器。若异物取出后仍有咳嗽、喘鸣等症状,可能残留碎片需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