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疼痛可能由脾脏肿大、脾脏感染、脾脏外伤、脾脏梗死、脾脏囊肿等原因引起。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和储血器官,位于左上腹,疼痛多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
1、脾脏肿大脾脏肿大多由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导致。门静脉高压会使脾脏淤血肿大,表现为左上腹闷胀感。血液病如白血病可引起脾脏代偿性增大,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会导致脾脏充血。这类情况需通过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
2、脾脏感染脾脏脓肿或脾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细菌通过血液播散至脾脏形成脓肿时,会出现寒战高热伴左上腹剧痛。脾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表现为低热盗汗和脾区压痛。需进行血培养、CT检查,治疗需使用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
3、脾脏外伤左上腹受到直接撞击可能导致脾脏破裂,这是急腹症的常见原因。轻微损伤表现为局部压痛,严重破裂会出现失血性休克。车祸、跌落等外伤史是重要诊断依据,腹部CT可明确损伤程度。根据出血量选择保守治疗或脾切除术。
4、脾脏梗死脾动脉栓塞会导致脾脏局部缺血坏死,常见于心房颤动患者。突发左上腹刀割样疼痛是典型表现,可能向肩背部放射。血液高凝状态、感染性心内膜炎都可能诱发脾梗死。增强CT可见楔形低密度灶,治疗需抗凝并处理原发病。
5、脾脏囊肿先天性脾囊肿或寄生虫性囊肿增大时会压迫周围组织。包虫病引起的脾囊肿进展缓慢,可能多年无症状。囊肿感染或破裂时会出现急性腹痛,超声检查可见液性暗区。无症状小囊肿可观察,巨大囊肿需行穿刺引流或脾部分切除术。
出现脾区疼痛时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脾脏破裂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的低脂食物,减少胃肠对脾脏的压迫。急性疼痛发作需立即平卧休息,用枕头垫高左上腹缓解不适。建议记录疼痛持续时间、诱因及伴随症状,就医时提供详细病史。定期进行血常规和腹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监测脾脏状态,任何不明原因的脾脏疼痛都应及时就诊排查病因。
脾脏肿大可分为轻度肿大、中度肿大和重度肿大三级。脾脏肿大的分级主要依据脾脏在肋缘下的可触及程度、影像学测量数据以及伴随症状的严重程度。
1、轻度肿大轻度脾脏肿大指脾脏在肋缘下可触及但不超过2厘米,或影像学显示脾脏长度超过11厘米但未显著压迫周围器官。常见于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左上腹不适,血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比例轻度升高。此类情况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以原发病控制为主,建议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脾脏变化。
2、中度肿大中度脾脏肿大表现为脾脏下缘超出肋缘下2-4厘米,或脾脏长度达13-15厘米。多见于慢性肝病、溶血性贫血、淋巴瘤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明显左上腹胀痛、早饱感,体检可触及质韧脾脏边缘。血液检查常显示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需通过腹部CT增强扫描评估脾脏结构,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如肝硬化患者需抗纤维化治疗,血液病患者可能需要脾区放疗。
3、重度肿大重度脾脏肿大指脾脏下缘超过肋缘下4厘米或脾脏长度超过15厘米,常见于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可表现为严重腹胀、脾梗死疼痛、门脉高压症状。影像学可见脾脏占据半个腹腔,压迫左肾和胃部。并发症包括脾功能亢进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自发性脾破裂等。治疗可能需要脾切除术或脾动脉栓塞术,但需先控制基础疾病进展。
脾脏肿大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食物减少脾区压迫感。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肝硬化患者需同步监测门静脉宽度。出现持续发热、急性腹痛或呕血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对于血液病患者,需定期评估脾脏体积变化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部分遗传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脾肿大还需终身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