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属于慢性精神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要求症状持续2周以上,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发作或症状迁延不愈。
抑郁症的慢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病程发展上。初次发作后未经规范治疗的患者,约半数会在未来5年内复发。随着发作次数增加,复发概率可能逐渐升高。部分患者会发展为难治性抑郁症,对多种抗抑郁药物反应不佳。这类患者症状可能持续数年,伴随显著的社会功能损害。慢性化过程与神经生物学改变相关,包括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积缩小等结构性变化。
少数抑郁症患者表现为间歇性发作,发作间期症状完全缓解。这类患者若早期接受足量足疗程治疗,部分可获得临床治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部分病例症状持续时间较短,预后相对较好。产后抑郁症患者中,约三成可在3-6个月内自然缓解。但这些情况不改变抑郁症整体被归类为慢性疾病的性质。
抑郁症患者应建立长期治疗观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维持治疗和心理干预。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维持社交活动,都有助于改善预后。家属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复发征兆及时陪同就医。
我国膳食结构整体有利于预防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慢性病,但仍需注意部分饮食细节的调整。
传统中式饮食以谷物为主食,搭配丰富蔬菜、豆类和适量动物性食物,这种结构具有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特点。谷物提供充足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豆类含有优质蛋白和植物固醇,有助于降低血液胆固醇。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等低温加工,减少油脂氧化和有害物质产生。鱼类摄入提供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这种饮食模式能有效控制总热量摄入,维持合理体重。
部分地区的饮食存在改进空间,如北方地区食盐摄入量较高,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某些传统腌制食品含有较多亚硝酸盐,长期过量食用不利于健康。动物内脏和肥肉摄入过多可能提升饱和脂肪酸比例。精制谷物比例上升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外出就餐频率增加带来油脂和调味品过量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建议适当减少加工食品,增加全谷物比例,控制烹调用油量。
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选择低脂乳制品和禽肉替代部分红肉。每周食用2-3次海产品,适量摄入坚果类食物。控制添加糖和酒精摄入,成人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注意食物多样化,保证各类营养素均衡摄入。规律进餐并配合适度运动,可进一步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