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飞蚊症、闪光感、眼痛等。
1、视力下降:
眼底出血可能导致视网膜功能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视物模糊,随着出血量增加或累及黄斑区,视力可急剧下降至仅存光感。出血吸收后视力可能部分恢复,但若损伤视细胞则可能造成永久性损害。
2、视野缺损:
出血部位对应的视野区域会出现暗点或遮挡感。视网膜周边部出血表现为周边视野缩窄,黄斑区出血则导致中心视野缺失。患者常主诉眼前有固定黑影遮挡,严重者可出现管状视野。
3、飞蚊症:
玻璃体积血时,红细胞在玻璃体腔中漂浮形成点状、线状或蛛网状阴影。患者自觉眼前有黑色漂浮物随眼球转动而飘动,尤其在明亮背景下更为明显。新鲜出血表现为红色絮状物,陈旧性出血则呈深灰色。
4、闪光感:
视网膜受到出血刺激或牵引时,患者可能出现闪电样光感。这种症状多提示存在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风险,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外伤性眼底出血。闪光感多发生于眼球转动或头部晃动时。
5、眼痛:
部分患者伴随眼球胀痛或钝痛,多见于出血量较大导致眼压升高,或合并虹膜新生血管等情况。疼痛程度与病因相关,如视网膜静脉阻塞常伴轻度胀痛,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则可出现剧烈眼痛伴头痛。
眼底出血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减少低头动作以防出血加重。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深色蔬菜水果,限制高脂高糖食物。注意监测血压血糖,保证充足睡眠。若出现突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持续眼痛,应立即就医进行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专业评估。根据出血原因可选择玻璃体切割术、激光治疗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等治疗方案。
糖尿病眼底出血可分为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和增殖期三个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主要依据眼底出血范围、微血管瘤数量、硬性渗出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等指标综合判断。
1、非增殖期非增殖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形成、点片状出血和硬性渗出。微血管瘤是毛细血管壁局部膨出形成的红点样改变,眼底检查可见散在分布的小红点。此期患者视力可能正常或轻度下降,多数无自觉症状。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散瞳眼底检查。
2、增殖前期增殖前期表现为视网膜静脉串珠样改变、棉絮斑形成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样改变是静脉管径不规则扩张的表现,棉絮斑代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血性梗死。此期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等症状。除基础治疗外,可能需要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以预防新生血管形成。
3、增殖期增殖期以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伴随玻璃体积血、纤维增殖膜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可突发视力骤降。此期需紧急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严重者需玻璃体切割手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可辅助治疗新生血管。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确诊视网膜病变后需缩短随访间隔。除规范治疗外,需保持血糖平稳达标,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上注意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增加深色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适量补充含叶黄素的食物有助于保护视网膜。出现突发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