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后可根据创面情况选择湿润烧伤膏、磺胺嘧啶银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药物。烧伤药物选择需结合创面深度、感染风险及愈合阶段综合评估,浅表性烧伤以保护创面为主,深度烧伤需预防感染并促进组织修复。
1、湿润烧伤膏湿润烧伤膏主要成分为黄柏、地龙等中药提取物,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生肌的作用。适用于轻度烫伤或火焰烧伤初期,能形成保护性油膜减少创面渗出。该药通过保持创面湿润环境促进上皮细胞再生,但深度烧伤或感染创面需配合抗菌药物使用。
2、磺胺嘧啶银乳膏磺胺嘧啶银乳膏为含银离子抗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烧伤感染菌有抑制作用。适用于二度烧伤伴感染风险或小面积三度烧伤创面,银离子可持续释放发挥长效抗菌效果。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短暂刺痛感,大面积长期使用需监测血银浓度。
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通过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适用于深二度烧伤残余创面或供皮区。该生物制剂需在清创后使用,能减少瘢痕形成概率,但合并感染时需先控制感染再应用。需冷藏保存且避免与碘伏等消毒剂同时使用。
4、莫匹罗星软膏莫匹罗星软膏针对革兰阳性菌感染效果显著,适用于烧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化脓性链球菌感染。该抗生素局部渗透性好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可作为小面积感染创面的首选。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过敏体质者需谨慎使用。
5、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含多粘菌素B和杆菌肽,对多重耐药菌株有协同抗菌作用。适用于大面积烧伤合并混合感染的情况,能有效控制创面细菌负荷。该药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严重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使用频率。
烧伤后创面护理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受压。浅二度烧伤可暴露疗法配合药物使用,深度烧伤需定期清创换药。饮食应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促进组织修复。出现创面红肿渗液增多、发热等感染征象时,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药物使用期间观察过敏反应,儿童及孕妇用药需严格遵医嘱。
烧伤感染需及时就医,处理方式主要有清创消毒、外用抗菌药物、口服抗生素、创面覆盖治疗、必要时手术清创。
1、清创消毒烧伤创面出现感染时,需在无菌条件下清除坏死组织与分泌物。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可选择聚维酮碘溶液或氯己定溶液进行消毒。操作时需注意保护新生肉芽组织,避免过度擦拭导致二次损伤。对于浅表感染,每日消毒换药可有效控制感染扩散。
2、外用抗菌药物局部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可预防和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莫匹罗星软膏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局限性感染。用药前需清洁创面,药物覆盖范围应超过感染边缘。若出现药物过敏或创面刺激症状,应立即停用并更换其他类型抗菌药膏。
3、口服抗生素对于深部组织感染或伴有全身症状者,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口服抗生素。治疗期间需观察体温变化与创面渗出情况,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菌群失调。儿童及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给药方案。
4、创面覆盖治疗使用含银离子敷料或藻酸盐敷料覆盖感染创面,可持续释放抗菌成分并保持适度湿润环境。对于渗出较多者需每日更换敷料,肉芽组织生长阶段可延长换药间隔。特殊部位如关节处需采用弹性绷带固定防止敷料移位。
5、手术清创当感染导致广泛组织坏死或形成脓肿时,需手术清除失活组织并充分引流。术后需配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愈合,严重者可能需皮瓣移植修复缺损。糖尿病患者或大面积烧伤患者更需警惕感染向深部发展的风险。
烧伤感染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足量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创面未愈合前避免接触生水,沐浴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定期观察创面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扩散。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关节活动防止瘢痕挛缩,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创面裂开。若出现发热、疼痛加剧或分泌物异味等异常情况,须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