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发作时家属需重点观察发作形式、持续时间、意识状态、肢体动作及发作后表现。主要观察内容包括发作起始部位、有无大小便失禁、瞳孔变化、发作后意识恢复时间及有无外伤。
1、发作形式:
观察抽搐起始部位是单侧肢体还是全身性发作,是否伴随眼球偏斜或头部扭转。局灶性发作可能表现为单侧肢体抽动或感觉异常,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则会出现全身肌肉强直后阵挛。记录发作形式有助于医生判断癫痫类型。
2、持续时间:
准确记录发作开始和结束时间,多数癫痫发作持续1-3分钟。超过5分钟的持续状态需立即就医。使用手机计时功能可避免主观时间误判,长时间发作可能导致脑缺氧损伤。
3、意识状态:
判断患者是否完全丧失意识或存在部分反应。复杂部分性发作时患者可能表现为意识朦胧或自动症,全面性发作通常伴随完全意识丧失。观察能否应答简单指令或对疼痛刺激有反应。
4、伴随症状:
注意有无口吐白沫、舌咬伤、大小便失禁等典型表现。强直期可能出现呼吸暂停导致面色青紫,阵挛期常见节律性肢体抽动。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神经系统受累。
5、发作后表现:
记录意识恢复时间及有无头痛、肌肉酸痛等后遗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发作后朦胧状态或 Todd 麻痹,表现为发作侧肢体暂时性无力。发作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再发。
癫痫发作期间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移除周围危险物品,避免强行约束肢体或塞入异物。发作结束后协助采取侧卧位,清洁口腔分泌物。建议建立发作观察记录本,详细记载每次发作特征,复诊时携带视频资料更佳。日常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闪光刺激、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按时陪同患者复诊调整用药方案。发作频繁者需在家中配备急救药物,家属应学习基本急救技能。
老年抑郁症患者家属需注意情绪观察、用药监督、生活照料、社交支持和就医配合等方面。老年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可能与遗传、环境变化、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1、情绪观察家属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如持续两周以上的消极言语、无故哭泣或回避社交等行为。老年抑郁症患者可能隐藏真实感受,需通过日常对话和活动参与度间接判断。若发现自杀倾向或极端情绪,应立即联系心理医生或精神科。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可通过陪伴散步、整理老照片等温和方式疏导情绪。
2、用药监督确保患者按时服用帕罗西汀片、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物,注意观察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药物存放需避开潮湿环境,使用分药盒辅助记忆。禁止自行调整剂量,复诊时携带用药记录供医生参考。若出现嗜睡或肢体颤抖等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更换为舍曲林片等替代药物。
3、生活照料帮助建立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夜间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饮食上增加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限制浓茶和咖啡摄入。鼓励参与扫地、浇花等轻度家务,但避免过度代劳。每日陪同进行30分钟太极拳或散步,阳光照射有助于改善昼夜节律紊乱。
4、社交支持每周安排2-3次亲友探访,但单次访客不超过3人以免造成压力。可参加社区老年读书会或园艺小组等低强度社交活动。对于抗拒外出者,可先通过视频通话与孙辈互动。注意识别患者对集体活动的真实意愿,避免强迫参与引发抵触情绪。
5、就医配合陪同患者定期复诊心理科或精神科,记录症状变化细节供医生参考。治疗初期每2周复查1次,稳定后每月1次。提前准备患者既往病史和用药清单,包括降压药等合并用药信息。若认知功能明显下降,需联合神经内科排查阿尔茨海默病等共病。
家属自身需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因长期照护产生耗竭情绪。可参加抑郁症家属互助小组学习应对技巧,定期与其他家庭成员轮换照料职责。家中移除尖锐物品和过量安眠药,浴室加装防滑垫。注意观察季节交替时的症状波动,冬季保证室内光照强度。若患者拒绝交流,可通过养宠物或种植花草等方式建立情感寄托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