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便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补液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肠炎便血通常由感染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肠息肉等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肠炎便血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低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蒸蛋等。急性期可短暂禁食,待出血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适当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避免牛奶等可能加重腹泻的食物。
2、药物治疗感染性肠炎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诺氟沙星、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药物。溃疡性结肠炎可使用美沙拉嗪、泼尼松、硫唑嘌呤控制炎症。出血明显者可短期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但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3、补液治疗频繁便血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者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等。同时监测血常规、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4、内镜治疗对于溃疡出血或息肉引起的便血,可在结肠镜下进行电凝止血、钛夹夹闭或息肉切除术。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
5、手术治疗当出现肠穿孔、大出血或怀疑恶性肿瘤时,需行肠段切除术、造瘘术等外科干预。手术适应证需严格评估,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肠炎便血患者日常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恢复期可逐渐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南瓜、胡萝卜等,但需烹调至软烂。定期复查肠镜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便血加重时需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减少肠道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