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包括骨痛、身高变矮、驼背、易骨折及关节僵硬。
1、骨痛:
骨质疏松早期可能表现为腰背部或四肢弥漫性钝痛,活动后加重。这与骨量流失导致骨小梁微骨折有关,疼痛多呈间歇性,随病情进展可能转为持续性。建议通过骨密度检测明确诊断,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是基础治疗。
2、身高变矮: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身高缩短,通常每年降低超过3厘米需警惕。骨质疏松使椎体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即可造成椎体塌陷。除抗骨质疏松药物外,佩戴护腰支架可减少脊柱压力。
3、驼背畸形:
多发椎体骨折会引起脊柱后凸,形成" Dowager驼背"。这种不可逆畸形会压迫胸腔脏器,影响呼吸功能。早期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延缓进展,严重者需椎体成形术治疗。
4、脆性骨折:
轻微跌倒即可能发生腕部、髋部或椎体骨折,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骨强度下降是主要原因,需长期使用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并配合防跌倒训练。
5、关节僵硬:
骨质疏松常伴发骨关节炎,晨起关节僵硬感明显。这与关节软骨退化及骨赘形成有关,适度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可改善症状,严重时需关节腔注射治疗。
更年期女性每日应保证1000毫克钙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规律进行快走、太极拳等负重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避免吸烟饮酒,日照不足者需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查,骨折高风险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出现持续骨痛或身高骤降应及时就诊,骨折后需接受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
骨质疏松可通过骨密度检测、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骨折风险评估、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诊断。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容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1、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值来判断骨质状况。T值低于-2.5可确诊为骨质疏松,T值在-1.0至-2.5之间属于骨量减少。该检查无创、快速,能准确反映骨量丢失程度。
2、X线检查普通X线平片在骨量丢失超过30%时才能显示骨质疏松改变,可见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等征象。胸腰椎侧位片可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但灵敏度较低,多用于筛查严重骨质疏松病例。
3、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指标可评估骨代谢状况。骨转换标志物如β-胶原降解产物、骨钙素等能反映骨吸收和形成活性。甲状旁腺激素和维生素D检测有助于鉴别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
4、骨折风险评估采用FRAX工具计算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结合骨密度结果制定干预策略。评估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等危险因素。
5、临床症状评估询问患者是否有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表现,检查是否存在脊柱后凸畸形。详细记录脆性骨折病史,特别是髋部、椎体和桡骨远端等典型部位骨折,这些都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骨质疏松患者应保证每日钙摄入量,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进行负重运动增强骨骼强度。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使用防滑垫预防跌倒,定期复查骨密度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明显缩短时需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